耳穴-干事课(详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55995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穴-干事课(详细)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耳穴-干事课(详细)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耳穴-干事课(详细)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耳穴-干事课(详细)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耳穴-干事课(详细)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耳穴-干事课(详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穴-干事课(详细)(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耳穴概况,文泳欣,耳朵也能治病?,1.耳与经络的联系 灵枢: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指耳朵是人体重要经脉汇聚的地方 ) 手足三阳经都联系耳部,阴经则通过经别合于阳经而与耳廓相通,耳部与全身经络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 2.耳廓上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对各种内脏和各种感觉机能的调节起到总要的作用,耳廓的解剖,(1)耳轮:耳廓边缘向前卷曲的部分。 (2)耳轮脚:耳轮前上端伸入耳腔内有横行隆起。 (3)耳轮结节:又称达尔文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 (4)耳轮尾:耳轮下缘与耳垂相接的无软骨部分。 (5)对耳轮:耳廓边缘内侧与耳轮相对的,上有分叉的平行隆起部分。 (6)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上端分

2、叉之上支。 (7)对耳轮下脚:对耳轮上端分叉之下支。 (8)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9)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耳廓前面结构,(10)耳屏:又称耳珠。为耳廓外面前缘的 瓣状突起,同外耳道平齐,因宛如其屏障 而得名。 (11)对耳屏:耳垂上部,对耳轮下部弯曲向前方的隆起处,前与耳屏相对。 (12)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3)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槽状凹陷。 (14)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15)耳甲:是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的凹窝。 (16)耳甲艇:又称耳甲窝,为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17)耳

3、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18)耳垂:耳廓最下边的皮垂,内无软骨。 (19)外耳道口:亦称外耳门,在耳甲腔内,被耳屏遮盖着的孔窍。,耳廓后面结构,(1)耳舟后隆起:耳舟背面的隆起部分。 (2)对耳轮后沟:同对耳轮相对应的背面凹沟处。 (3)耳垂背面:耳垂背面的平坦部分。 (4)耳轮尾背面:耳舟后隆起与耳垂背面之间的平坦部分。 (5)三角窝后隆起:三角窝的背面隆起处。 (6)耳甲艇后隆起:耳甲艇的背面隆起处。 (7)耳后上沟:对耳输下脚之背面,三角窝后隆起与耳甲艇后隆起之间的凹沟。,(8)耳甲腔后隆起:耳甲腔的背面隆起处。 (9)耳轮脚后沟:耳甲腔后隆起与耳甲艇后隆起之间的凹沟,在耳轮脚的

4、背面。 (10)屏间切迹后窝:耳垂背面上方、耳甲腔后隆起下方的凹窝,恰同屏间切迹背面相对。 (11)对耳屏后沟:对耳轮后沟与屏间切迹后窝之间的凹沟处,位于对耳屏背面。 (12)耳轮脚后沟上支:耳轮脚后沟分叉的上支。 (13)耳轮脚后沟下支:耳轮脚后沟沟分叉的下支。 (14)珠形突起:耳轮脚后沟上下支之间的小隆起。 (15)耳轮背面:耳轮外缘是由向前卷曲的,故此面多向前方。,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 1、各种疼痛性疾病。耳针的最大特点是止痛,对外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炎症性疼痛、神经性疼痛、肿瘤性疼痛等均有显著的疗效。 2、各种炎症性病症。对急性结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气管炎、肠炎、盆腔炎

5、、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等有一定的消炎止痛功效。 3、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对眩晕、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症等具有良性调整作用,促进病症的缓解和痊愈。 4、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对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病,能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对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绝经前后综合征等,耳穴有改善症状、减少药量等辅助治疗作用。 6、一部分传染性疾病。对急性细菌性痢疾、疟疾、青年扁平疣等,耳针能恢复和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以加速疾病的痊愈。 7、各种慢性疾病。对腰腿痛、肩周炎、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耳针可以改善症

6、状,减轻痛苦。 此外,耳针还可用于针刺麻醉(耳针麻醉);也可用于产科方面,如催产、催乳等;也能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以及预防和处理输穴、输液反应;还可用于戒烟、减肥、戒毒等。,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 2、严重慢性疾病伴有高度贫血、血友病患者,不宜针刺,可做耳穴贴压。 3、孕妇怀孕6周至3个月期间不宜针刺;5个月后,需要治疗者可轻刺激。忌用子宫、腹、卵巢、内分泌穴,有习惯性流产者应忌用。 4、外耳疾患,如溃疡、湿疹、冻疮破溃时,暂不宜针刺。,穴位定位与主治,1.与头面对应的穴位-耳垂 2. 与上肢对应的穴位-耳舟 3.与躯干下肢对应的穴位-对耳轮、对耳轮上、下脚 4.与内脏对应的

7、穴位-耳甲其中消化系统环绕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耳穴分布规律:倒置胎儿形(头部朝下,臀部朝上),一、耳舟部穴位,(1)指 在耳轮结节上方,耳舟的顶部。主治:指关节疾患,如指关节扭伤、雷诺病。 (2)腕 在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主治:腕部扭伤、过敏性皮炎等。 (3)肘 在腕与肩穴之间。主治:肘关节扭伤、网球肘及风湿性肘关节炎等。 (4)肩 与屏上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主治:肩周炎、肩部疼痛、上肢瘫痪、功能障碍等。 (5)锁骨 与轮屏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主治:相应部位疼痛、肩周炎、肩背颈部疼痛、无脉证。 (6)风溪 指、腕两穴内缘中点。功能:抗过敏、止痒、止咳平喘、活血祛风。主治:过敏性疾患(荨麻

8、疹、过敏性鼻炎、皮炎、哮喘等)。,二、对耳轮上脚部穴位,(1)跟 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主治:跟部疾患,如骨刺引起的疼痛。 (2)趾 在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角。主治:足趾麻木、疼痛。 (3)膝 在对耳轮上脚的中点。主治:膝关节炎、膝关节扭挫伤、膝关节疼痛。 (4)踝 在跟与膝连线中点。主治:踝关节扭伤、踝关节炎。 (5)髋 在对耳轮上脚起始部中点。主治:髋关节疾患。 (6)腘窝 在髋关节、神门两穴连线中点。主治:腘窝肿痛。 (7)腓肠肌点 在跟、腘窝两穴连线中点。主治:腓肠肌痉挛。,三、对耳轮下脚部穴位,(1)坐骨 在对耳轮下脚内l2处。主治:坐骨神经痛。 (2)交感 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

9、处。功能: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平滑肌痉挛和调节血管舒缩,对内脏器官有镇痛作用。主治:循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胃肠痉挛,急惊风,哮喘,痛经等。 (3)臀 在对耳轮下脚外13处、主治:坐骨神经痛。,四、对耳轮部穴位,(1)腹 在对耳轮体前部上25处。主治:腹腔疾患,消化系统、妇科疾病,如肠炎、便秘、痛经、产后宫缩痛。 (2)腰骶 在腹区后方,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分叉处,共5等份。自上而下,上1/5为骶椎,上2/5为腰椎,中3/5及下2/5处为胸椎,下1/5为颈椎。主治:相应部位疾病。 (3)胸 在胸椎穴内侧缘近耳甲缘。主治:胸部疾患,如胸闷、胸痛、胸膜炎、肋软骨炎

10、、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等。 (4)尾椎 在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分叉处外缘。主治:相应部位疾患。 (5)颈 在颈椎穴内侧缘近耳甲缘。主治:落枕、颈部扭伤、单纯性甲状腺肿。,五、三角窝部穴位,(1)角窝中 在三角窝底之中部凹陷处。主治:月经不调、白带、痛经、盆腔炎、阳痿、遗精。 (2)降压点 在三角窝内的外上角。主治:高血压。 (3)盆腔 在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分叉处的内缘。主治:盆腔炎、前列腺炎、下肢部疼痛等症。 (4)神门 在降压点与盆腔穴连线中下13交界处。功能:镇静安神、止咳平喘、消炎止痛。主治: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统疾患,如失眠多梦、咳喘、眩晕。 (5)肝炎点 在降压点与盆腔穴

11、连线中上13交界处。主治:肝胆疾患。,六、耳屏部穴位,(1)屏尖 在耳屏外侧面上部隆起的尖端。主治:炎症、疼痛性病症。 (2)外鼻 在耳屏外侧面的中部。主治:鼻炎。 (3)下屏尖 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功能:安神定志、解表清热、行气活血。主治:低血压、昏厥、无脉症、咳嗽、感冒、中暑、疟疾、乳腺炎。 (4)饥点 在外鼻与下屏尖连线中点。主治: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5)渴点 在外鼻与屏尖连线中点。主治:糖尿病、尿崩症、神经性多饮。 (6)心脏点 在渴点与外耳连线中点。主治:心脏病。 (7)咽喉 在耳屏内侧面上12中点。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8)内鼻 在耳屏内侧面下12中点。主治:鼻炎

12、、上颌窦炎、感冒。 (9)外耳 在屏上切迹微前凹陷中:主治:眩晕、耳呜、耳聋。,七、对耳屏部穴位,(1)腮腺 在对耳屏屏峰尖端。主治:痄腮、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 (2)平喘 在腮腺向下02cm处。主治:咳喘、遗尿、急惊风。 (3)颞(太阳) 在对耳屏外侧下缘中点。主治:偏头痛、耳聋、耳鸣、近视眼。 (4)额 在对耳屏内下方下缘中点。主治:头昏沉重,记忆力减退,嗜睡,偏头痛: (5)枕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下方j主治:头晕、头痛、咳喘、眼花、癫痫。 (6)顶 在枕穴直下015cm处二主治:头顶痛。 (7)缘中(脑点) 在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的中点。主治:遗尿、崩漏、月经不调、阳痿、急惊风。 (8

13、)脑 在对耳屏内侧面上12处。主治:失眠、多梦、疼痛性病症、眩晕、耳鸣、哮喘。,七、对耳屏部穴位,(9)晕点 在对耳屏外上方,居于缘中、脑干、枕三穴之间。主治:头晕。 (10)神经衰弱区 在颈椎与枕、顶两穴之干、枕三穴之间。主治:神经衰弱。 (11)睾丸(卵巢) 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腮腺穴向下0.2cm处。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头痛。方、腮腺穴向下02em处。主治:生殖系统疾炳、头痛。 (12)丘脑 在对耳屏内侧面、中线下端。主治:单纯性肥胖病、嗜睡症、水肿、内分泌功能紊乱。 (13)兴奋点 在睾丸与丘脑之问。主治:嗜睡症、夜尿症、肥胖症、阳痿。 (14)皮质下 在对耳屏内侧面下12处。主治:

14、神经、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八、屏间切迹部穴位,(1)内分泌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主治:生殖泌尿、消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过敏,风湿病,水肿。 (2)目1 在屏间切迹前下方。主治:青光眼、近视。 (3)目2 在屏间切迹后下方。主治:屈光不正、外眼炎症。 (4)升压点 在屏间切迹外下方。主治:低血压。 (5)卵巢 在屏间切迹外与对耳屏内侧缘之间。主治:不孕症。,九、耳轮脚周围部穴位,(1)口 在外耳道口的上缘和后缘。主治:牙周病、喉炎、咽炎、口腔溃疡、气管炎、失眠、腰酸乏力。 (2)食道 在耳轮脚下方中13。功能:宽胸利膈。主治: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胸闷。 (3)贲门 在耳

15、轮脚下方外13。主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牙痛、前额痛。 (4)胃 在耳轮脚外方。主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5)十二指肠 在耳轮脚上方外13处。主治: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 (6)小肠 在耳轮脚上方中13。主治: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心悸、少乳、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7)大肠 在耳轮脚上方的13。主治:痢疾、腹泻、便秘、咽痛、咳喘。,十、耳甲艇部穴位,(1)肾 在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分叉处下方。主治:肾炎、腰膝酸软、神经衰弱、耳鸣、耳聋、眼疾、脱发、浮肿。 (2)前列腺 在耳甲艇内上角。主治: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性功能障碍。 (3)输尿管 在肾、前列腺连线的中内13交

16、界处。主治:输尿管结石绞痛。 (4)膀胱 在肾、前列腺连线的中内13交界处。主治:膀胱炎、尿闭、遗尿、腰腿后头疼痛。 (5)肝 在耳甲艇的外下方。主治:眩晕、眼疾、胁痛、痛经。 (6)胰胆 在肝、肾两穴之间。在左耳为胰,在右耳为胆。主治:胰腺炎、糖尿病、胆道疾患、偏头痛,耳鸣耳聋。 (7)艇中 在耳甲艇中央。主治:脐周疼痛。 (8)胆道 在胆与十二指肠两穴之间,主治:胆道结石。 (9)胰腺炎点 在胰与十二指肠两穴之间:主治:胰腺炎。,十一、耳甲腔部穴位,(1)心 在耳甲腔中心凹陷处。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暑、急惊风。 (2)肺 在心区的上下方。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水肿。 (3)气管 在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主治:咳喘,急、慢性咽炎。 (4)支气管 在气管与上肺、下肺中点: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5)脾 在耳甲腔外上方。主治:腹胀、腹泻、胃痛、崩漏、血液病、水肿。 (6)三焦 在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主治:泌尿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浮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