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技术方法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49247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与技术方法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技术与技术方法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技术与技术方法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技术与技术方法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技术与技术方法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术与技术方法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与技术方法论(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技术与技术方法论,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与发展模式,本章内容,第二节 技术活动的方法,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与规律,一、技术的本质 (一)国外学者对技术的各种定义,不同的人对技术的理解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技术定义。 许多经济学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哲学家曾从不同角度给技术下过多达上百种定义,似乎没有完全相同的。,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1、方法技能说 把技术理解为人们的一种能力,指经历熟练过程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 。 日本学者村田富二郎认为:技术是“在生产现场中,直接或间接被充分利用的,只有经过特定训练的人所具备的能力”。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早期对技术构成

2、要素和技术本质理解的反映,看重技术活动中人的经验积累和精神因素,相对忽视科学理论和物质手段的作用。,2、劳动手段说 技术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劳动手段,诸如器具、工具、机械、装置、工厂建筑、附属建筑等一切加工工作中的手段 。 相川春喜明确将技术定义为“劳动手段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劳动手段,还包括了手脚大脑等人的身体器官。 劳动手段说把技术主要归结为物质范畴,忽视了科学理论在技术因素中的地位。,3、知识应用说 技术是人们在生产性实践中对客观规律的有意识的应用 ; 由日本物理学家武谷三男和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等人,在批判“劳动手段说”过程中提出;主张技术应当是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小类。 看到了科学理论在

3、近代以来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技术与科学的密切联系;但却否认了技术本身的相对独立性,把科学与技术同一化了;我们在技术发展史中看到,有些技术是在已有技术成果基础上移植,综合产生的,并不完全是科学理论直接应用的结果。,(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本质研究,1、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用。 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狭义的技术指的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技术活动;(2)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技术产品。,2、技术构成的基本

4、要素 包括经验、技能、工具、机器、知识等等 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要素。经验和技能是最基本的技术表现形态。 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按不同历史时期可以分为手工工具、机器装置、自控装置等三种表现形式。 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是现代技术构成的主导要素。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不同形式的技术知识表明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认识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 上述三种类型的技术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着独立性与相关性、互补性与主导性、自稳性与变异性等特点。,3、技术的特征 (1)技术的自然属性 1)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

5、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的技术是不存在的。 2)任何物质手段都是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产物,这些物质手段的构成,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需要自然物质基础,归根结底是大自然所提供、所馈赠的物品。 3)技术活动本身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过程,这种自然过程表现了自然的必然性一。,(2)技术的社会属性 1)人们在变革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然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对技术发展方向、运用范围等诸多方面具有强烈的制约。 2)任何技术都有它的目的性,这种技术目的性不可能来自天然的自然界,而是来自于人类社会,是在社会中产生并随社会发展变化的。 3)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对技术目的

6、会有不同的要求 。,(3)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 1)技术的自然属性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它规定了技术构成的科学基础和前提;技术的社会属性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它制约着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方向。 2)技术的社会属性是主要的,技术的发展首先要受到外部社会条件的影响;技术的自然属性是从属的,纯粹的技术和自然因素往往是在社会制约框架之内才起作用。 3)正是技术的双重属性使它担当起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物的角色。在人与自然之间,技术是人能动地调节和控制自身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手段,是物质生产的基础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尺度,也是人类智慧时代的重要标志;在人与社会之间,技术是人类的劳动资料,是人类劳

7、动能力的表征,同时也是社会自身变革的力量和因素。,4、技术的价值,(1)技术价值是指技术作为客体,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目的的满足的属性和功能。它表现的是技术与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2)技术价值的特点: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相对性。,(3)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 1)技术的自然价值:以其自然属性显现;精确、耐久、低成本;世代传承、跨界转移性等。具有中立性。 2)技术的社会价值:以其社会属性显现;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 3)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矛盾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技术的经济价值和其他社会价值是矛盾的,不平衡也是绝对的。,(4)现代技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冲击及其原因

8、 1)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现代技术发展带来许多负面效应,迫使人们追问技术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2)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技术负面效应的产生原因是什么?能不能减少负面效应? 3)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境界技术服从真理原则,人可通过技术创造、美化环境,创造艺术、陶冶心灵等,使技术成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的强有力工具。 4)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A.人工辅助生殖技术; B.人体器官移植技术; C.“安乐死”技术; D.克隆技术; E.网络技术等。,人工授精引发的伦理问题 . 1.对传统的血亲关系的冲击。 “遗传学父亲”具有一种血缘的权利,但道德和法律只承“社会父母”的权利。血缘关

9、系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影响,对儿童心理形成消极因素,甚至影响婚姻的稳固。 2.血亲通婚的风险 。 大大增加了兄弟姐妹间 进行“血亲婚配”的可能性,其后果既有悖伦理又易产生遗传缺陷后代。,A.人工辅助生殖技术,赠卵试管婴儿的伦理问题 赠卵使得生物学的母亲与社会学的母亲发生 了分离,遗传学的母亲与法律的母亲发生了分离,从而扰乱了血缘关系和社会人伦关系,使传统的 亲子观念的道德受到了冲击。因此,赠卵所生的孩子究竟应该属于谁,涉及到了遗传学、生物学、 伦理学和法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器官来源、 器官分配 的伦理问题,B.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尸体器官来源 第一,只有捐献者生前知情且出于自愿同意死

10、后捐献器官才符合伦理学要求。 第二,如果死刑犯与普通公民一样捐献器官,并且其捐献是自愿同意的,是可以得到伦理学辩护的。,器官活体来源 第一,在伦理学上,不允许因为挽救一个人而牺牲另外一个活人。因此,必须依照公认的医学科学标准,进行综合的利益与风险评估。 第二,只有在利益远大于风险,并且捐献者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活体捐献器官才是伦理学上可接受的。,器官分配的伦理问题 器官是一种稀有的卫生资源,因此不可能按需分配。器官分配中的伦理学问题主要是公正问题。 是需要放在第一位,还是支付能力放在第一位?目前我国的标准基本是依靠市场化,只要有经济支付能力,就可能不充分考虑医学适应证。 器官移植是救命的技术

11、,而不应该是用来赚钱的技术。优先分配给谁?如果仅依据支付能力来分配器官这种稀缺资源,造成器官移植这种技术仅能为富人享有,将穷人排除在外,这是不公正的。国际社会反对旅游移植(变相买卖),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政府、社会、医疗机构有责任使穷人也能得到这种技术服务。,优先分配给谁?,优先分配给谁?,C.“安乐死”技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从伦理方面讲,公民在遭遇非常的不可逆的身体疾病痛苦,自愿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条件下实施“安乐死”,本身也是合乎道德的。宋功德认为,在这方面法律应该体现人性

12、化。 但是,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安乐死”可能引致“故意杀人”。在刑法中,如果患者本人想结束生命,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是“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 其二,“安乐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另外,在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未经法律许可而结束他人生命,有悖于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帮助自杀”,D.克隆技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后代的过程。 克隆人无法在人类传统伦理道德里找到合适的安身之地 第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阻碍。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遵循着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却是实验室里的产物,是在人为操纵下

13、制造出来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抛弃了上帝,拆离了亚当与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许多宗教组织的反对。 第二,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的关系有悖于传统的由血缘确定亲缘的伦理方式。,人们不能接受克隆人实验的最主要原因:,人们不能接受克隆人实验的最主要原因:,E.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指采取一定的通信协议,将分布在不同地点上的多个独立计算机系统,通过互联通道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数据和服务共享的计算机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严重的伦理危机 (1)出现信息贫富差距。 第一, 因特网联结的仅仅只是一些大城市、大公司及政府机构,在线的仅仅只是一些有钱人,它难免不会造成人们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

14、,加大信息贫富差距,并且可能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第二,如果信息或交流信息的能力被垄断或主导,甚至将信息高速公路变成“信息高速私路”,那么对“信息边远地区”、对穷人将是极不道德的。,“信息高速私路”,(2)道德冷漠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为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随着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网络社会中,“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将大为减少,人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这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问题。 (3)导致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网上人们任何发布信息的行为的影响是社会性

15、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性的,一个人“喋喋不休”,那是在浪费网络资源,浪费他人的时间。,(4)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问题 由于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强大能力,网络上的个人生活在技术上极可能成为“通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它可能细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这些信息泄露出去、或不能被正确地使用,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的侵害。当然,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可以立法规定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通过普及加密技术等来实现,可是这样一来,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磁盘所记录的个人生活应该完全保密;另一方面,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他的网上行为应该记录下

16、来,以供人们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监督,甚至用作执法的证据,以保障社会安全。,“通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5)网络资源的商业性使用问题。 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因特网的主要建设者,并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应用,如广告、电子商业、网络信息有偿服务等,网上企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 在因特网上,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是联结在一起的,对网络的商业性使用,将导致对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量占用。 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使用是否道德?它应该被限制在什么范围内才是道德的?,二、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 动力就是一个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与根据。 (一)国外学者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其动力的研究 1.技术自主论(p40) 2.社会建构论,(二)马克思主义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理论(p41),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 3.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先导),第二节 技术活动方法(p63),1、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