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中医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34627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8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吃饭-中医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吃饭-中医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吃饭-中医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吃饭-中医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吃饭-中医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吃饭-中医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吃饭-中医篇(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吃饭的学问中医篇,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 老子云“道法自然。” 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

2、,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 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

3、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从魏晋南北朝(

4、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 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

5、,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预防

6、观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 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这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整体观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平衡观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的平衡观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

7、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 人体养生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辩证观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的辩证观 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养生文化和养生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养生要注重五个方面的平衡。分别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人体阴阳的平衡、人体脏腑的平衡、气血经络的平衡。而在这其中,对于当今社会,人们尤其要注意人与社会的平衡。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是最为重

8、要的。常观天下之人,凡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间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总结起来,就是温和、善良、宽宏、幽默。,误解1 :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正解: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中央电视台介绍国医大师路志正吃“醋泡姜”四十多年,“90岁的年纪,40岁的心脏” ,从体检报告上来看,身体各个脏器的健康水平,

9、都相当于中年人的水平。现代研究,这个姜的某些成分可以使血管和肝脏少吸收胆固醇,帮助增强心脏功能,辅助治疗冠状心血管疾病,这也许就是路老90岁心脏功能和心血管能够如此健康的原因吧,那说到底了,这还是姜的作用,其实姜的这种作用很早就被认识到了,宋代东坡杂记中记述说,杭州钱塘净慈寺一位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可见吃姜养生古已有之。八珍糕是明朝御医陈实功发明,后来成为乾隆皇帝每日养生的必备功课,中医认为补脾胃是治一切疾病的根本,所以健脾八珍糕非常受现代中医专家的推祟。,误解2 :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养生在于

10、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误解3 :轻微不舒服就要去医院治疗 正解:频繁看病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吃药还有副作用。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家的中医保养知识,既能防患于未然,即使有轻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调养恢复健康。,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脏腑的气血运行及五腧穴的开合进行结合,在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盛衰开

11、合有时间节奏、时相特性。,子午流注,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

12、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 所以,人在 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

13、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

14、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 三焦是六腑中最

15、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 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一年四季的气候轮换,自然状况改变之下,人们的生理状况也会受影响。在不同的时节,我们需要摄取不同的养分来补充身体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单也要跟着换不停。 中医认为世界事物并非独立分离的,而是处于相互和谐状态。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及规律有独特的见解;他们以一个整体观来认识世界,更创立阴阳、五行理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现象。而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属于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环境气

16、候所影响,相应地也会根据需要,产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应。举例如不同季节,身体脉搏现象,包括节奏、速度、搏动量、张力方面都有转变。春天偏向弦脉,脉管张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脉,脉势盛大骤来骤去;秋天偏向浮脉,手指轻按皮肤表面即能清楚触到搏动;冬天偏向沉脉,轻按不明显,要重按才能感到脉动起伏。一般在辨症时,中医师都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另外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有季节性;春天好发温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冻伤。由此,我们需要作出不同的饮食调整。,春季养生食谱 春季饮食要掌握一个原则: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 早春饮食取温避凉。早春应适当吃些春笋、香椿、菠菜、柳芽、荠菜、葱、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温补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参等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逐渐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应少食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性凉食物。 仲春饮食宜辛甘。适当进食山药、红枣、蜂蜜、芹菜等平补脾胃的食物,同时注意摄取足量的维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