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031438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9 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 试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被盛赞为“天下第一

2、行书”,不仅因为整幅作品精美绝伦,更因 这篇手书序文中,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其中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竟 有谚语“之字最多无一似”流传。 分布在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呈现出的不同笔法、空间结构和 内在韵味,究竟是书法家对艺术创作原则的主动遵循,还是临场发挥随机的、自然的结果,历 来众说纷纭。我们姑且将此争论放在一旁,单从结果上看,兰亭集序中三十个形态各异的 “之”字,客观上贡献了书法创作上从形式到内容县出不穷的新意。 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 化”)变革的典范。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有大纲,即

3、有所悟”,先师从卫铄(卫夫 人) 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最终做到了 “真书胜钟, 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 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上的“革命性”发展。王羲之将行楷二体向前推进,开辟了草 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使其便捷易识,在继承钟繇楷书古朴精简、张芝草书数意兼包的基 袖上大胆 变化,完美兼顾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隋唐以来书法 发展的主流,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笔法观念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更是对 2 传统程式进行大胆变革,以不断变化的手法和笔态,避免千篇一律

4、,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 字字相生,而面对同样的一个字,则照顾其所处环境、位置,保持该字独立个性的同时,做到 与周围和谐统一。兰亭集序中二十个神态各异的“之”字,就是这种笔法的代表性应用。 人们谈及创新,往往更多着眼于“发展”(即质变)的结果,而忽略“增长”(即量变) 的前提,王羲之的书法创新则是量变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古语“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说 的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张芝,在水塘边上练习书法,天长日久,洗笔竟把整个水池洗黑,后人称 之为 “墨池”。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 黑,使人耽之 若是,未必后之也。”这种态度,可以视作王氏对增长型“量变”的肯定。

5、 “临池学书,池水尽 墨”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具有相关语义的“笔秃千管”“秃笔成冢” 等成语流传甚广,也说明书法家群体对量变积累的集体重视。 在临池水墨的基础上,王羲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做法,是对同时代书法技艺、要素进行 的重新组合。伴随其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 华 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王羲之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的同时,尝试另辟蹊 径,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摘编自王枫之字最多无一似,光明日报2018 年 12 月 09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其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

6、味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不同 而 不同。 B.关于其中“之”字形态成因的探讨众说纷绘,但争论的结果则足以说明兰亭集序富有 多 层新意。 C.王羲之能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其兰亭集序中“之”宇堪称这一方面的典 范。王羲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宇书写体式,这种书写形式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影响,作 用不 可小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这最能够证明兰亭集序单个字体变化无穷。 B.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变革的典范,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 C.文中引述晋书王羲之传中的一段话,意在证明王羲之有重视“增长”的

7、自觉。 D.文本借“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来证明王羲之有兼收并蓄的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整幅作品的精美绝伦,书写字体的变幻无穷,让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成为当之无 愧的 “天下第一行书”。 3 B.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因此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 说是对书法的创新。 C.王羲之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因而在书法体式上和笔法观念上,他都曾经引领 了书 法“革命性”发展。 D.看罢李斯峰山碑、蔡 1 三体石经、张旭华岳碑的经典作品,王羲之改变初学,另辟 溪径,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8、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材料一:现代乡村旅游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 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 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 仅 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 经济 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百度百科乡村旅游,有删减) 材料二材料二:2017 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

9、客 28 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 56% ;营业总收 入超 7400 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人数占国内蹲客比重在历经 2012 - 2015 年的快速增长后,2016 - 2017 年保待平稳增长。而乡村旅游收入比重更是保持稳 定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 - 2023 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材料三材料三: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村融合构建新消费增长极成为趋势。目前景区存 在的几个普遍现象:产品结构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自由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景区淡季明显、夜间游览产品不足;景区的消费主要停留在白天,夜间产

10、品仍然十分不足,许 多景区留不住游客过夜;随着门票价格的政策性下调,景区必须彻底打破门票经济的依赖度, 需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极。 4 目前国家 5A 级的大部分景区内及周边存在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有景中村、景边村, 景区及其周边的乡村资源就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增量空间和消费场景,同时这样的乡村资源又具 备了天然的人流基础,享受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这样的二者结合发展,必然会形成共振效应。 (左驭乡村旅游洞察:逆城市化、景区变革与精准扶贫) 材料四材料四:发展乡村旅游应注重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立足于绿色发展,指 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承载力范围

11、内构建产业与 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系。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环境承载量发展的现象, 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一方面源自本埯村民在开发过程中的过度 开发行 为、环境污染行为,另一方面来自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这些破坏了乡村 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虽然能够一时得益,但却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注重乡 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落实习近平恳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 所以,要严守生态保栌红线,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 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

12、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 要”。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乡村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是自掘坟 墓。从消费需求来看,乡村生态环境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所在,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就失去 了消费动力,产业发展也是无源之水。要在乡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先行,科学筹谋,控 制开发强度,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高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把握“四性”2018 年 5 月 5 日中国旅游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现代乡村旅游具有旅游时间自由和旅游资源丰

13、富的特征,为农村 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B.从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从 2010 - 2016 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人和过夜游客 数量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C.在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区旅游发展必须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构建新的消费 增长,才能解决本身存在的普遍问题。 D.国家大部分的 5A 级景区内和周边都存在有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二者结合发展,必然 会形成共振效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景区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的共振效应具体表现为:乡村资源在享受景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 5 也为景区提供了增量空间、消费场景。 B

14、.不管是乡村旅游开发者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还是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和生活 垃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资源环境的基础。 C.产业发展是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乡村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需求,破坏了生态环境,产业 发展就无从谈起,也会让群众失去消费动力。 D.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有 机结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不矛盾的。 6.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最应该注意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你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15、题。 走进铜鼓的细节 荆永鸣 我和采访团的同行们从南昌出发,驱车四个多小时,在一场骤雨初歇的正午抵达铜鼓。 铜鼓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铜鼓明设铜鼓营,清置铜鼓厅,1912 年置铜鼓县。因城东有 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而得名。因此,铜鼓又是一首古老的歌。如今,在跳 动着 十四万个生命音符的铜鼓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淳朴、典雅的客家人。又因此,这里不 仅流传着农郁的客家习俗、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同时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更是被誉为客家 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采访途中,县委领导专门请来的一位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在半路跳上车, 为我们唱了两首山歌。我听不懂客家方言,但那优美婉转的旋律,已超越了歌

16、词的含义。 地处湘赣边界的铜技,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极目所见,群峰叠翠,万木葱茏。据陪同者介 绍,铜鼓县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居全国前列。此外, 这里还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綿延十余公里的丹霞地貌,有与桃花源记 中高度契合的山川幽谷。与此同时,投资二十多亿元的汤里温泉也即将建成。铜鼓是长寿之乡, 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同时还被誉为中国百佳“深呼吱小城”。然而,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为铜鼓的“天然氧吧”, 不为 它的“避暑胜地”,而是为了走进一段红色的记忆。 在短短半夭时间里,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那 油漆剥落的书桌、古老奇特的油灯和锈蚀的刀枪剑戟,引领我们走进一幕又一幕历史的记忆与 细节。就是在萧家祠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著名诗句。 我驻足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凝视纪念碑上的工农革命军的威武雕像,不禁进入遐嫩,耳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