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030562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三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春秋三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春秋三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春秋三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春秋三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秋三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三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秋三传及特点一、春秋春秋为孔子所作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4年的历史。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记载。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经文言简义深,全书仅1万7千字,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据行事,论人道,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明聘以正礼乐,其中

2、有所褒讳贬损,不可写明,乃口授弟子。而弟子们后来所言互异。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实,故讨论本事而作传,证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二、春秋三传(一)左传(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255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文字是春秋的8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

3、、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

4、传的史料价值。(二)春秋公羊传(战国.公羊高)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79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其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三)春秋穀梁传(战国. 穀梁赤) 穀穀梁传也写成谷梁传又称穀梁春秋谷梁春秋、春秋穀梁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穀梁赤(或作喜、嘉、俶、寘),穀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

5、的重要文献。其记载的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六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四)三传的注解读春秋,必须读三传,然三传文辞不加注解也读不明白。自汉至清,注解传文,或研究其要义者,多得不胜枚举,但基本的注解应该是十三经里的注疏。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三传注疏各有凡例,依例研究经传,自得其便,但不能偏执一家,自以为是。一部春秋是孔子的杰作,孔子的学问包罗万象,春秋的含义何尝简单。所以,研读春秋,不但不能以今古文任何一家自限,更

6、应探求于易礼诗书,始能窥测圣人的真意。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周封周公姬旦于鲁,伯禽鲁考公鲁炀公鲁幽公 鲁魏公鲁厉公鲁献公鲁真公鲁武公鲁懿公伯御鲁孝公鲁惠公鲁隐公(第十四个国君)鲁桓公鲁庄公子般 鲁闵公鲁僖公鲁文公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子野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鲁悼公鲁元公鲁穆公鲁共公鲁康公鲁景公鲁平公鲁文公鲁顷公国语春秋.左秋明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全书21卷,按照国别排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约前976年,或说990)

7、西征犬戎,下至晋智伯被灭(前453年,分为韩赵魏三家)。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左传记事,国语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共21卷(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目录一、周语卷一 周语上卷二 周语中卷三 周语下二、鲁语卷四 鲁语上卷五 鲁语下三、齐语卷六 齐语四、晋语卷七 晋语一卷八 晋语二卷九 晋语三卷十晋语四卷十一 晋语五卷十二 晋语六卷十三 晋语七卷十四 晋语八卷十五 晋语九五、郑语卷十六 郑语六、楚语卷十七 楚语上卷十八 楚语下七、吴语卷十九

8、 吴语八、越语卷二十 越语上卷二十一 越语下社会影响: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艺术特色:从史学和文学成就看,国语不如左传,但国语也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这就是:一、长于记言,二、有虚构故事情节。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说比左传前进了一步。思想倾向: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

9、、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蠡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战国策-编者:西汉.刘向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事年代起于前490年(智伯征讨范氏、中行氏并灭之)-前221年,从智伯讨伐范、中行氏,到秦灭六国,约有232年的历史。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属于纵横家,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同时也反映出

10、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这一类内容

11、,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写作特色1人物刻画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2善于讽喻。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

12、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3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历史评价: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

13、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战国策也以记言为主,但与国语不同的是其所记的对象不同,以纵横家的游说和辩辞为主。 先秦史传文以记言和记事为主,其中尚书战国策以记言为主,春秋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是一部国别史,记言多于记事。 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