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与诗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030343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断句与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断句与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断句与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断句与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句与诗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断句总结归纳一:找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代词,就基本可以断句了。例: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总结归纳二:看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句首发语词:岂(其)、夫、盖、焉、惟、斯等句中虚词: 于、为、则、而、以等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复音虚词(包括关联词)大体上都位于句首,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

2、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且夫、向使、纵使、然而、然则等。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总结归纳三:察对话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又一重要依据。对话、引语常用“曰” “云” “言” “白” “语”“道” “谓” “对”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总结归纳四:据修辞文言文

3、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顶真 例: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排比、对偶 例: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总结归纳五:依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1.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2.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

4、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总结归纳六根据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判断句式: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被动句式:为所 /受于 /见于;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诗歌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客中闻雁 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

5、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14.(A萧瑟凄凉不符,D千村杵是作者想象)15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

6、全诗简要分析。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向子湮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注】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同:通“彤”。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

7、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8、14 A E(A 3分,E 2分,A虚实分析错误;E以乐景写哀情错)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 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古诗鉴赏客观题错因归纳一、对诗歌文学常识的考察1.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A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晚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这首诗是送别诗,作者写给赴碛西官军中认知的李副使。(解析: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2.野泊

9、对月有感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解析:律诗是近体诗)3.石家庄二模 江梅引 姜夔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解析: “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二、关注诗歌意象意境1. “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正确)2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错误,“萧瑟凄凉”不符)三、关注叙述对象117石二模江

10、梅引 姜夔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错误,E项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四、对诗歌手法的准确理解1. “满屋烟霞春睡足,一溪风雨夜灯孤”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不如意的经历比作来袭的风雨,虽只有孤灯相伴,但并不妨碍酣眠,他相信酣眠醒来必是满屋绚烂的阳光。(错误,比喻错误,风雨烟霞均是实写。)五、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1.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千百年二句,以为我们这些人的话会流传千百年,儿孙们会继承文化脉络。(错误,二三子不是儿孙们,是您们的意思)2.新夏感事陆游“病起兼旬

11、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颔联二句分承“绿阴成睡晚晴”写作者自己病十几天,今刚得痊愈,病中很少喝酒,才能在立夏时的四月第一次听到黄莺的叫声。(错,“兼旬”应该是二十天)六、诗歌中某句作用的考察1.喜迁莺真宗幸澶渊 李纲A.“边城寒早”描写了边境自然气候的早寒.给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烘托了战争威胁的严重性。(错误,全词情绪高昂,并非悲凉.“边城寒早”没有起到奠定全词基调的作用)七、与诗歌整体风格不符1.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 适E.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富于表现力。(错误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赏析有误,非本诗

12、风格。) 八、巧妙利用注释1.岁暮注释: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C.“雁默线烹”引用了典故,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错误 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妒忌而先被淘汰 应是“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古诗鉴赏归纳一、诗歌分类:1.按体裁:古体诗:歌、行、吟、引、乐府近体诗:绝句、律诗词 曲2.按题材:羁旅、边塞、征战、山水田园、闺怨、咏物诗等二、诗歌理解:关注题目、作者、注释、意象、抒情词、诗句、题干。3答题:分问分条、看分值多分条 先概括后分析例:感情题1、复杂情感:分条 情,

13、诗句分析 情,诗句分析 情,诗句分析2、情感变化:由情变为情 殷切喜悦失落 由悲伤转为欣喜,又由喜悦回归悲伤3、感情异同:分问用文字标注 异: 同;三、画面和意境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图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答题步骤: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具体)四、景物描写的特点(写景手法)提问方式:1.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2.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写景上有哪些特色。 4.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答题步骤:1、感官:视听触嗅味 2、动静结合以动衬

14、静3、色彩(色彩对比鲜明)4、多角度:高低俯仰远近 时空 5、修辞:比喻 拟人 对比 夸张 通感 比拟6、用词(叠词、拟声词)7、虚实、抑扬、正侧面、点面结合、列锦、白描8、景情关系注:有视听必有动静,有声音必有以声衬静五、抒情手法(一)抒情方式有关设问1.抒情方式、抒情手法 2.感情抒发上具有什么特点3.如何(怎样)表达某种情感注意:必答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另外如果有比较突出的修辞或其他表现手法一定要写上(二)抒情手法分类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 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以乐景写哀情2托物言志(抒情 寓理)3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4用典 5借事抒情6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 对比 夸张 双关)7虚实结合 联想想象六、以景结情效果: 1营造氛围意境 2含蓄蕴藉,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3深化主旨七、虚实结合的效果1扩大了意境,2拓展了空间,3深化了主旨 4深化了情感八、咏物诗:必出托物言志 怀古诗:必出借古讽今九、情感要全面1.对战争的厌恶,对将士的同情一起出2.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一起出3.羁旅之愁,思乡之苦一起出4.南宋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