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1(古代史_a卷)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018706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1(古代史_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1(古代史_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1(古代史_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1(古代史_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1(古代史_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1(古代史_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1(古代史_a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史检测试题A卷(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关于宗法制的认识1唐代加强皇权的措施2科举制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北宋租佃关系发展4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5三国时期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6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文字统一与政治统一7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8明朝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9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法律与人文精神雅典民主政治下法律至上10罗马法之精神损害赔偿制的建立11苏格拉底的思想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北武汉模拟)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

2、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学术界存在争议解析:D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是丁山先生的观点,只反映材料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是王国维先生的观点,只反映材料部分信息,故B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关于宗法制起源的观点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存在争议,故D项正确。2.(2017河南南阳联考)唐朝时

3、,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反映出()A.政事堂制度已被废除 B.君主专制加强的策略性C.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D.当时朋党之争日趋激烈解析:B宦官权力是皇权的延伸,“宰相掌文,枢密掌武”是皇权削弱相权的表现,意在加强皇权,B项正确,政事堂是唐代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政的场所,而材料未体现三省议政,排除A、C两项。D项朋党之争材料未体现。3.(2016河南商丘二模)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晋宋洎唐,沿魏九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其后此法又

4、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科举制的发展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家族团结的需要解析:B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遭到破坏,但宗法制对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仍然存在影响,A项错误;材料“沿魏九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说明魏晋南北朝官修家谱是为了选官;科举制出现后,选官不再按照门第,官修家谱逐渐被私修家谱取代,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与家谱没有关系,C项错误;家谱由官修到私修,都体现家族团结,故D项错误。4.(2017安徽安庆模拟)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

5、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A.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B.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C.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D.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A由材料信息“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可知土地集中,而佃户比率最大,故A项正确;自耕农是一个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稍遇天灾人祸,即有破产可能。因此,他们往往成为高利贷者勒索的对象,致使他们卖田卖地,甚至卖妻鬻子,从而沦落为佃农,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协作是指相互之间协调与配合,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明朝中后期,故D项错误。5.(2017湖南益阳调研)铜矿开采在明

6、代属政府管辖,民间开采须经官府批准,并缴纳一定实物。明代后期,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据嘉靖年间记载,朝廷铸币铜不够,“照例行户部买办”。这一现象表明明代()A.政府既重视农业又重视商业B.民间铸造技术高于朝廷C.生产技术进步且税费低D.铜矿开采政府亏本民间盈利解析:C明代依然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故B项错误;题干中“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照例行户部买办”表现出民间铜矿产量很高,连政府也要到民间采购,从而说明开采铜矿的生产技术进步,“缴纳一定实物”表明民间开矿需要向政府上缴的税费低,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政府、民间开采

7、铜矿的盈亏状况,故D项错误。6.(2017湖北黄冈质检)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解析:B“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滋生腐败,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吴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没有

8、体现三国,故D项错误。7.(2017广东广州二模)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民族共同语”,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秦汉时期()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小农经济的发展C.实现了文字的统一D.大一统思想的出现解析:C秦朝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初才实行,所以排除A;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与题干的“政府任其自然”不符,所以B错误;周代未有统一的文字,以雅言为标准语方便沟通与交流,而秦汉时期,实现了文字的统一,所以会出现题干中的“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所以C符合题意;大一统思想出现于汉武帝时期,

9、所以排除D。8.(2017山西太原模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解析:B从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认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议政机构,有权批评政治得失。这表明黄宗羲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故选B项。学校监督政府不等于“权力制衡”,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民权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故D错误。9.(2017河北邯郸一模)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

10、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解析:A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通俗读物迅速发展起来。材料中“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折射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值追求”,故B项排除;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当时的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10.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里

11、写道:(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A.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C.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D.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解析:D根据“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可知,雅典公民和执政官都要严格遵守法律,说明当时的雅典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D项正确。11.(2017河北邯郸质检)在罗马法中,“损害”一词专门用来表示财产损失。但格劳秀斯提出无论是财产、自由还是名誉的侵害,其结果都可以统一用“损害”来表示。他的主张

12、()A.改变了罗马法注重形式的特点B.扩大了罗马法适用对象的范围C.违背了罗马自然法的基本原则D.有利于精神损害赔偿制的建立解析:D罗马法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而格劳秀斯提出将自由、名誉侵害与财产侵害列入“损害”的范畴,有利于精神损害赔偿制的建立,D项正确。12.(2017山西太原一模)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民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索取金钱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A.提倡有教无类 B.推崇“美德即知识”C.崇尚意志自由 D.反对狭隘民主解析:C根据材料信息“索取金钱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可知,苏格拉底不愿充

13、当金钱的奴隶,这反映了他崇尚人格和精神的自由,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有教无类,故A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材料不涉及民主政治问题,故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 37分)13.(2017安徽合肥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

14、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 四川。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用元代的纸钞,铜钱的流通并不畅达。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

15、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1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9分)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一信息,从商品经济发展、“钱荒”、金属货币的缺点、金融信用事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等角度回答“原因”。结合所学回答“交子”出现的意义。第(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变化”。比较两则材料,从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特征和民间货币影响较大等角度回答“相同点”。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畅;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10分)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6分)(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成为合法货币,再到成为主导货币。(3分)相同点: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特征;民间货币影响较大。(6分)14.(2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