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秦汉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15592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秦汉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秦汉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秦汉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秦汉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秦汉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秦汉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秦汉史)(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单元复习,第二单元 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汉,基本线索,一、秦的统治,二、汉政治经济制度,三、民族关系,五、秦汉文化,四、对外关系,一、秦朝的统治,、秦朝的统一,、统一的条件,、统一的过程,、秦朝的疆域,、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见教材),、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特点、核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矛盾、作用、发展趋势和演变过程,、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朝的灭亡(公元前年), 秦朝对后世的影响,秦统一的条件,1、经济因素:,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联系加强,2、政治因素:,A、战国时废分封,行县制政治基础,B、民族间的联系加强,C、广大劳动人

2、民渴望统一,D、长期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3、核心力量:,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4、领导者素质:赢政的雄才大略及采取的正确策略,5、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引导认识: 【拓展】影响统一的因素: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人民渴望;一个强国;英雄人物作用,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灭六国(年年),秦统一的过程,、统一越族地区,设郡县,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的目的和作用,目的:军事运输。作用: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秦修筑长城的目的、规模和作用,目的:抵御匈奴南下进扰,巩固北部边防,规模:东起临洮、西到辽东。

3、,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消极作用:人为地阻隔了农牧文化的交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融合;增加了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南海,陇西,大海,咸阳,灵渠,临洮,辽东,三郡,河套地区,人口多万,秦朝的疆域,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含义】、 【核心】、【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见材料),【发展趋势】,、秦(形成):中央皇权至上、地方郡县制,、汉(巩固):平定七国之乱、武帝集权,、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宋(加强):中央

4、集权强化,中央二府三司,收地方政权、兵权和财权,、明清(强化):废丞相、设内阁、厂卫、军机处,、元朝(新发展):中书省一省制,、战国(萌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一是改革中央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改革地方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边疆的控制;三是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演变过程】,、1912年(消亡):清朝灭亡,【产生的原因】,1、经济根源: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思想根源: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朝灭亡,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徭役、兵役繁重 刑罚严酷 赋税十分沉重 土地兼并严重,2

5、、秦末农民战争 领袖:陈胜、吴广(前209年) 刘邦、项羽 主要经过:大泽乡起义(前209年),提出口号。 张楚政权建立。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朝灭亡(前207年)。,3、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秦朝对后世的影响,.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皇帝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凿灵渠,.秦因暴政而亡为后世提供教训,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

6、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秦朝实行分封制 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 A B C D,下图是秦阳陵虎符,一般铜筑,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阳陵。”,A皇帝 B太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透过这件文物,我们可以印证的秦朝历史是 A国家统一 B经济繁荣 C文化,同一 D百姓安居,右图是2008年奥运会的部分体育图标,这些图标是以我国

7、古代的一种书法字体为基本形式而设计的。这种笔画园匀、赋予图案美的书法字体应该是 A篆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韩非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首先实践“圣人执要”这一思想的具体措施是 A确立皇帝制度 B设置丞相 C设置“三公”“九卿” D确立郡县制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话表明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之一是 A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D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

8、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湘漓接,通汉壮。”此词吟诵的是 A芍陂 B灵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秦朝丞相李斯在峄山的纪功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攻战日作。流血於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秦朝实行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焚书坑儒 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O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周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

9、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他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B颁布了通行全国的律法 C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D开辟了我国 2000 多年历史发展的新方向,.(01广东)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 (01上海)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 A 都江堰 B 秦长城 C 唐长安 D 明皇宫 秦朝疆域南部的“南海”约相当于今天的 A南海海域 B南沙群岛 C广西一带 D广东地区 4(04全国三)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 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 B儒

10、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 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 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5(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6(04全国)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 D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 7(2006年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

11、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C,D,B,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1、特点:“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2、表现,A、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废除秦朝严刑苛法,B、监察制: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实行刺史制度,C、行政区划: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改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E、社会管理和赋税制度:承袭秦朝的田租、徭役、兵役制,发展为编户齐民制度,D、选官制度:秦朝已有选官制,两汉实行察举制、皇帝征召,原因:,因刘邦等认为秦亡原因是缺少封国的帮助,为巩固统治,故在铲除异姓王后大封同姓王。,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1. “推恩

12、令”分割王国的封地,2. “附益法” 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两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刺史制度监察制度,1、原因:汉武帝后期, 疆域扩展,为了进一 步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职能:监察,3、内容:,汉武帝时期,东汉时期,4、演变: (东汉),官阶(低于郡守 职权(监察官 治所 (无适所治),州:监察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5、评价:,建立之初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然而,发展到后来,刺史却成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各朝监察的机构:,秦朝御史大夫; 两汉刺史; 唐朝吏部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有类似作用; 北宋各州通判监督知州; 元朝御史台

13、为最高监察机关; 明朝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察举制,1、目的,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2、察举制的演变,(1)西汉,选拔标准:,才能,品德,选拔途径:,B.征召,A.察举,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作用:,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奠定基础,重孝廉,乡举里选,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控制,人才在地方声望,门第望族,东汉是豪强地主掌权察举必然被豪强控制,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2)东汉,1)该壁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成因是什么?,现象:汉代被举荐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

14、,并彼此勾结,形成了一个个官僚集团。,成因:由于察举标准笼统,缺乏严密的考核,被举荐者多为私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一旦为官,就成为举荐人的属吏,彼此结合,从而形成了官僚集团。,2)该壁画反映的是怎样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始于何时?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始于西汉。,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但到东汉中后期,导致了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3)我们今天在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上应该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要破格提拔和重用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反对任人唯亲,提倡任人唯贤; 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选任人才的监督机制。,在西汉之前,我国古代社会是如何来选拔人才的呢

15、? 原始社会时期通过“禅让制”来推选人才;奴隶社会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的时候,采用“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墨子还提出了“尚贤”的主张,编户齐民制,、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以加强封建统治,、内容:,1)将平民百姓(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编入政府户籍; 2)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 3)依据财产多少承担义务;,、农民负担,1)田租(即土地税),按亩交纳; 2)人口税(即人头税,包括算赋和口赋,按人头交纳) 3)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更赋也是按人头交纳) 4)兵役 因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较重,故汉代赋税的交纳标准是以人丁为主的,、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原因 内容 演变 评价,原因(历史因素主观目的) 影响(王国问题),含义 目的 演变,编户制度,含义 特点 目的 编户农民负担,贾谊治安策中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 B颁行推恩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