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经络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15585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经络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经络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经络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经络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经络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经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经络(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经络学说的概念: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神之间相互关系的基 础理论。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经络的含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 传导信息的的通道。,(二)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1.含义:经(路径、途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联络、网络)是经络 系统的分支。 2.循行部位:经脉多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多浮而常见,循 行于体表。 3.形态: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 4.循行规律:经

2、脉纵行为主;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接口: 经与络之间的区别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先穴位后经络”和“先经络后穴位”之争。 (一)对经络感传(得气,气至)现象的观察 (二)导引行气的自我体悟内景返观 古壮医乾坤掌气功图谱绝对年龄为四千年。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之”。 接口: “导引”见于灵枢病传论。导,导气,通过调节呼吸、吐故纳新;引,引体,即肢体身形的运动;按蹻,按摩。 气功三大必备环节:调意,意守入静(独立守神);调息,吐故纳新(呼吸精气),调身,引体按蹻(肌肉若一)。,第四章

3、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三)对内脏疾患在体表相应经脉出现症状与体征的观察 “内脏疾患在体表相应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如相应的神经节段出现皮肤过敏带等)”【董征.体表内脏相关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 (四)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 相同或类似主治作用的学位往往聚集在某一条线上,连点而成线。 缺口: 实际上是“先穴位后经络”的观点。 (五)解剖生理 (六)阴阳五行学说 阴经阳经,阴络阳络;五输穴等。,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1.正经(十二正经,十二经脉)

4、正经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为气血的主要通道。 接口: 为什么十二经脉又称正经?(有一定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利,走向和交接有一定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有表里关系)。,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2.奇经(奇经八脉):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 其它经络的作用。 接口: 为什么称奇经?(无表里关系,无直接络属脏腑,除任督外无本经 穴位,不直接参与气血流注) 3.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 在体内的联系。,

5、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二)络脉 别络:较大的络脉,十五(六)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在体表的联 系,补正经循行的不足,调节一身络脉等作用。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浮而常见的络脉。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三)连属部分(经筋和皮部)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 系,联缀四肢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

6、称 (一)命名依据 1.内为阴,外为阳:内侧面阴经,外侧面阳经。肢体内外侧面各有 前、中、后之分,名称则有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之别。 2.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腑,以所属脏腑命名。 3.上为手,下为足:上肢手经,下肢足经。 (二)具体名称 经脉名称三大要素:阴或阳、脏或腑、手或足。,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接口:经脉名称,应写全称。 接口:掌握规律的重要性。,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7、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 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手足阴经在胸腹腔交接,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接口: 走向规律即能体现交接规律。,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头面部 阳明经面部、额部 太阳经面颊、头顶、头后部 少阳经侧头部 窗口: 头为诸阳之会,第四章 经 络(meri

8、dians and collaterals),(二)四肢部 太阴在前 阴经内侧面,手足三阴经 厥阴居中 少阴在后 阳明在前 阳经外侧面,手足三阳经 少阳居中 太阳在后 接口: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 处,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三)躯干部 足太阳经腰背部 足少阳经身侧部 足阳明经和足三阴经胸腹部 手三阳经肩胛部 接口: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 足厥阴。 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中唯一一条阳经行于阴位的经脉。,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

9、laterals),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一)具体内容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 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 (二)意义 1.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2.密切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之间的关系(十二经脉表里关系是脏腑表里关系的主要依据)。 (1)生理上:相互配合。 (2)病理上:相互影响。 3.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俞穴可交叉使用。,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

10、aterals),接口: 此表与教材图表的比较。 经脉流注次序的记忆技巧。,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接口: 关于经络循行的专用术语 经脉的开始称“起” 该经脉归一脏或腑统属的称“属” 与该脏腑表里相通的称“络” 沿着走的称“循” 从下至上或从低陷处向高处走的为“上” 从上向下的为“下” 走过它经的周围称“行” 通过肢节的旁边曰“过” 穿过中间的称“贯” 并行于两旁的称“挟” 两条经脉彼此交会的称“交” 巡绕于四周的称“环”,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到达另一

11、边的称“抵” 从外向里的称“入” 由深而浅的称“出” 一直走的叫“直” 平行的称“横” 半横的叫“斜” 两支相并的称“合” 另一支分出的叫“别” 进而又退的称“却” 去而又来的叫“还” 以上规律在推导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的应用举例(手太阴肺经)。,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1)手太阴肺经,接口: (1)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起始。 (2)手太阴肺经的起、止点及交接。 (3)联系脏腑:肺、胃、大肠。 (4)经过的重要部位:寸口(和脉搏的形成关系密切)。 (5)本经不上头面。,(2)手阳明大肠经,接口: (1)是十二经中唯一一条左右交叉的经脉(左

12、右交叉于人中)。 (2)起、止点与交接。 (3)内联脏腑:肺、大肠。 (4)经过重要部位:大椎、缺盆、入下齿中、人中穴。,(3)足阳明胃经,接口: (1)起、止点与交接。 (2)内联脏腑:脾、胃。 (3)经过重要部位:鼻、眼、口(挟口环唇,入上齿中)、耳前(与五 官联系较密切),大椎、缺盆、乳房、气冲。 (4)属阳经,但循行于胸腹面(阴位),在鼻根部、颏唇沟两次与 对侧足阳明胃经相交会,但无交叉到对侧。,(4)足太阴脾经,接口: (1)起、止点与交接。 (2)内联脏腑:脾、胃、心。 (3)经过重要部位:舌(“连舌本,散舌下”)。 (4)在足内踝上八寸以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换循行位置。,(5)手少

13、阴心经,接口: (1)起、止点与交接。 (2)内联脏腑:心、小肠、肺。 (3)经过重要部位:系目系。,(6)手太阳小肠经,接口: (1)起、止点与交接。 (2)内联脏腑:心、小肠、胃。 (3)经过重要部位:缺盆、大椎、目内外眦、耳中。 (4)是十二经脉中唯一一条既到达目内眦、又到达目外眦的经脉。,(7)足太阳膀胱经,接口: (1)起、止点与交接。 (2)内联脏腑:肾、膀胱、脑。 (3)经过重要部位:巅顶、大椎、目内眦、耳上角。 (4)在百会、大椎穴处两次与对侧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会,但无交叉。 (5)本经二条侧线循行于背部阳位,其上分布有很多重要俞穴,故与内脏阳气关系密切。,(8)足少阴肾经,接口

14、: (1)起、止点与交接。 (2)内联脏腑:肾、膀胱、肝、肺、心(是十二经脉中联系脏腑最多的一条经脉)。 (3)经过重要部位:舌根。,(9)手厥阴心包经,接口: (1)起止点与交接 (2)内联脏腑:心包、三焦。 (3)本经循行不上头部。,(10)手少阳三焦经,接口: (1)起、止点与交接。 (2)内联脏腑:心包络,上、中、下三焦。 (3)经过重要部位:大椎、缺盆、膻中、耳周、目外眦、目眶下。,(11)足少阳胆经,接口: (1)起、止点与交接。 (2)内联脏腑:胆、肝。 (3)经过重要部位:大椎、缺盆、绕毛际、过气街、耳周、目外眦、目眶下。,(12)足厥阴肝经,接口: (1)起、止点与交接。 (

15、2)内联脏腑:肝、胆、胃、肺。 (3)经过重要部位:绕阴器、抵少腹、布胁肋、连目系、上巅顶、 环唇内。,第三节 奇经八脉 “奇”,异,特殊,不同于一般(不同于十二正经循行不规律, 同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彼此之间无表里关系,除任、督脉外,皆无 本经俞穴);无偶(相互之间无表里配偶关系,分布无左右对称)。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 阳维脉八条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任脉,诸阴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阳维,组合所有阳经;阴维,组合所有阴经。,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十二经脉气血充盈,流注于奇经,涵蓄备用。 十二经脉气血不足,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 (三)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 奇经与肝、肾、女子胞、髓、脑等脏器关系较密切。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 (一)督脉 1.循行部位:略,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督脉,2.生理功能:督,有总督、统率之意。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肾的功能 接口: 如何从循行上理解督脉的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略,任脉,第四章 经 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2.生理功能:任,总任、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