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7343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山二中2020届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19.31.(18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

2、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6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6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

3、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6分)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 既人人能射,又为旗鼓变其耳目,渐与约免税又令都副保正,能捕贼者奖之,或使为官,则人竞劝。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事渐可以复古。”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俄国)在封建社会晚期,农村公社尽管履行着管理职能,但长期不被国家承认是行政区划单位,没有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它也不是法人体,因此村社无权独立自主地与外界打交道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村社成为国家基层行政组织,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自主权。但是,村社的管理、征

4、税、警察和社会保障等职能依然保留甚至得到强化。 罗爱林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材料一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项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该措施所起的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比较说明1861年改革前后村社地位与职权所发生的变化。(4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在加强基层行政管理方面的相同作用。(4分)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

5、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

6、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秦。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3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2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4分)4(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

7、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8、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5(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已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

9、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6分)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

10、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

11、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8分)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

12、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

13、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8分)东山二中2020届高二(下)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1、(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4分)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分)(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2分)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4分)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

14、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2分)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4分)2、(1)措施:保甲法。作用:有利于维持地方治安;有利于节省养兵费用;有利于革除募兵积弊。(4分)(2)从不被国家承认是行政区划单位到成为国家基层行政组织;从无权独立自主地与外界打交道到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自主权。(4分)(3)有利于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4分)3、(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2分)“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1分)(2)依据:提倡君主立宪,推进政治民主化;宣扬民主思想(民权、平等、进化论),促进思想启蒙,影响近代民主革命。(5

15、分)(3)表现: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2分)(4)启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即时改革;改革要与本国国情结合。(4分)4(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8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6分)5(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8分) ,(2)提高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6分)6、(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6分)(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