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四篇

上传人:Wholive****ourhea... 文档编号:87967304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四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四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四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四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四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四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四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四篇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四篇【篇一】【摘要】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以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数形结合的应用特点,明确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深层探索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关键词:数形结合;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改数学教学工作一直都是学校和教师关注的焦点内容。了解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可知,这一阶段有很多数学知识,学生感觉难懂,而教师也难教,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知识过于抽象,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对刚进入全新教学环境的初中生而言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在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深层探索,明

2、确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注重调动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以此强化他们的思维逻辑和解题技能。下面主要分析数形结合在出中国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在教学工作中导入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用数形结合实施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课程导入。了解实践案例可知,在教学中引用数形结合思想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引导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其有系统化的掌控,而后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引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不但能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此促使他们更好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活跃课堂氛围【1】。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导入数形结合主要引用如下方式: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

3、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9.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以及可以判断哪些图片是中心对称图形,此时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纸画出一个全等三角形,而后结合课本提供的定义去判断所画的全等三角形是否属于中心对称图形。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直观观察图片的同时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之前学习的内容,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可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导入数形结合理念,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教学工作中展开数形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要在课程中导入数形结合,也可以在

4、课堂中展开数形结合,以此全面展现数形结合的精妙之处。了解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可知,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一直维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总会出现抵触心理,尤其是在认真学习后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厌恶心理,长此以往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要与学生有效沟通,结合学生学习需求,构建全新的教学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有责任、有意识的全面推广数形结合观念,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学习重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科版数学新版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时,因为这类知识不只在初中书写占据重要地位,对后续高中数学教学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加以关注。函数应用是初

5、中数学最常见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结合经典例题,引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黑板上进行图形演示和推理,以此帮助学生更快理解所学内容。具体问题如下:如图,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开口向上,图象过点(-1,2)和(1,0),且与y轴相交与负半轴.以下结论(1)a0;(2)b0;(3)c0;(4)a+b+c=0;(5)abc0;(6)2a+b0;(7)a+c=1;(8)a1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解析:面对这类问题,已经提供了函数图象,此时只需要学生结合图象进行深层探索,而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由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向上,可推出a0,正确;因为对称轴在y轴右侧,对称轴为x=0,又因为a0b0,错误;由抛物

6、线与y轴的交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c0,错误;由图象可知:当x=1时y=0,a+b+c=0,正确:a0,b0,c0,abc0,错误;由图象可知:对称轴x=0且对称轴x=1,2a+b0,正确;由图象可知:当x=-1时y=2,a-b+c=2-(1)当x=1时y=0,a+b+c=0-(2()1)+(2),得2a+2c=2,解得a+c=1,正确;a+c=1,移项得a=1-c,又c0,a1,正确。故正确结论的序号是3.在教学工作中升华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引用数形结合方法实施导入教学和展开教学外,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升华。简单来讲,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理解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

7、,而对其进行升华就是培育学生数学思维,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以此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2】。结束语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而言,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进而实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在明确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引用数形结合思想。参考文献1陈勇兴.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8(04):64-65.2陈宝华.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8(09):83.【篇二】内容摘要: 数学实验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条全新

8、的思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再创造式数学教学方法。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关键词: 数学实验教学 动手操作 创新思维 数学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大数学家欧拉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数学也不例外。不能设想,所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都可以离开实验而仅仅通过计算或推理得到。然而,由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发现

9、并经过严格论证的真理,因此,过去学生的数学活动大多表现为以归纳和演绎为特征的思维活动,简约了数学的发现过程。传统数学教学常常把数学过分形式化,忽视探索重要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活动,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更为数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无限广泛的前景。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把新的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

10、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开启学生“数学的眼睛”,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的新知识,是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发现步入数学殿堂大门的十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下面举几个例子,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 借助数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常数学概念教学是教师给出概念,学生加以记忆,但学生往往对其本质属性理解不够,一知半解,更别提运用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

11、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案例1:无理数的概念教学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计算器。实验要求:1.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2.利用计算器探求的小数部分。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此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拼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估计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能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索了以上几个问题的

12、基础上,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但它确实存在,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点出概念“无理数”。实验结果:拼图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通过动手操作,班级交流,全班一致认为最容易、最美观的拼图是:因为已经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大正方形的边长是。但接下去的“用计算器探求的小数部分”就有点困难了。教师提示:(1)输入大于1小于2的数,平方的结果比2大了,怎样调整?结果比2小呢?(2) 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有限的小数,使得它的平方刚好等于2?(3)大家有没有发现1.4142出现循环,那你认为在省略号的背后, 有没有可能出现循环?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事实上,=

13、1.4142是一个无限的小数。在动手操作实验和展示结果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二、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数学规律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压缩了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往往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新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从而理解更深刻。案例2: “探究活动”:1.

14、 一张纸的厚度为0.09mm,那么你的身高是纸的厚度的多少倍?2. 将这张纸安图2-14的方法(图略)连续对折6次,这时它的厚度是多少?3. 假设连续对折始终是可能的,那么对折多少次后,所得的厚度可以超过你的身高?先猜一猜,然后计算出实际答案。你的猜想符合实际问题吗?实验准备:全班每四人一组,每人准备一张A4型号白纸。实验要求:让学生将手中的纸安要求对折,并记录每一次对折后纸张的层数,计算出它的高度,寻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并解决上述问题。实验结果:问题1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解决问题2时,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份表格:学生动手操作,找到规律,很快就解决了问题3。三、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5、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来自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偏差”和好奇心。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 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奇心越来越弱,越来越顺着老师讲课的思维想问题,思维中的“偏差”越来越少,思维的亮点也越来越少。而实验教学恰恰是提供学生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偏差”的契机,恰当引导,有时实验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3:在上一案例教学时,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第7次折就折不起来了,纸这么小,要折到人这么高,该怎么折?”马上有很多学生也积极响应了这一疑问,也有学生说拿很大的纸就能折很多层。学生忽视了题中的“假设”,一个虚拟的问题变成了棘

16、手的课堂突发事件。怎么办?我马上让学生再用练习本的纸做折纸实验:四人分别用(1)练习本大小的纸(2)练习本一半大小的纸(3)练习本四分之一大小的纸(4)两张练习本大小的纸重叠(看作练习本大小两倍的纸已经对折了一次)的纸对折,看各自最多能对折多少次?实验结果显示:按题中的方法对折,不论纸张大小,第6次对折都能完成,小的纸张第7次对折就比较勉强,第八次对折就难以完成了;大的纸可对折7次,第八次就难以完成,超过8次是不可能的。教师趁机提问:一张纸对折了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多少?而宽度又是原来的多少?学生再次实验后得出:一张纸对折了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128倍,而宽度则是原来的,这样就接近了可以对折的极限。课堂实验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