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二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6112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3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组合滚动练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组合滚动练组合滚动练 2 说和做同步延伸练 延伸关注点:从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一个言行一致的闻一多,但闻一多的高尚品质不限于此,他还是一 个铁骨铮铮不怕死的汉子! 铁骨铮铮闻一多 云晓光 抗战爆发了,闻一多开始蓄胡须。他说:“赶不走日本人,我就不剃胡子,看它能够长多长!” 七年过去了,他的胸前黑须盈尺,但是日本人还是没有被赶走。有一天,闻一多居然见到了街头有饿 死的国民党士兵,要知道,这是在大后方昆明啊。 闻一多先生不再潜心学问了,他拍案而起道:“这个国家,我们不能不管了!” 他出席各种进步会议,他在会上的发言犹如狮吼虎啸,不做任何的掩饰。他的发言,老实人听了连胆 子都要被吓破,谁都知道国民

2、党统治黑暗,弄不好,脑袋就没了,但是闻一多先生不怕。他当着国民党军官 邱清泉的面发问道:“国家糟到这步田地了,我们再不出来讲话,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不管,还有谁管? 有人怕青年闹事,我倒以为闹闹无妨。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 ” 他在另一次大会上说:“三十年了,居然国家还像三十年前一样,难道袁世凯还没有死吗?” 闻一多不仅这样说,还跑到街上去,和青年学生一起游行。齐胸的长须飘荡,步履 沉稳。 国民党非常讨厌他,给他起了个俄式外号叫“闻一多夫” ,说他是领俄国人卢布的,还叫他“闻疯子” , 闻一多的学校职务也被解除了。但是闻一多不怕,他已经看出国民党政府不会帮助这个国家了,就和它对着 干。他在一

3、次校友会上说:“前两天有一家报纸骂了蒋介石,他的党徒就不干了,说侮辱了什么。为什么蒋 介石就不能骂,他为国家造了多少孽,坑害了多少人民?我有名有姓,我就要骂:蒋介石王八蛋! ” 和闻一多一样的还有李公朴,他也是铮铮铁骨,国民党派特务暗杀了他。闻一多赶到医院去,李公朴 已经死了。闻一多抚摸着他的遗体说:“你走吧,我一定跟你来,我决不 躲避。 ” 鉴于国民党的蛮不讲理和特务的疯狂,很多人都劝他躲避一下,闻一多说:“李先生可以为民殉身,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我们这时不站出来,用什么来告慰死者。 ” 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布满了特务。闻一多上台骂道:“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 站出来!你出来

4、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 “争取民主和平要付出 代价的,我们绝不怕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李先生一样,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 ” 这就是闻一多先生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 他已经决心赴死了。 在这之前,曾有一个女特务来到闻一多家中,带着一本圣经 ,她说:“闻先生,赶快忏悔吧,你 名字里的多字,就是两个夕,你命在旦夕了,必须放弃你的行为和主张。 ” 闻一多说:“你的恐吓信可以留下,但你立刻滚出去。立刻就滚!” 就在 1946 年 7 月 15 日,闻一多先生做完最后一次讲演的那

5、天下午,他出席记者招待会回来,在回家 的路上,闻一多先生和前去保护他的儿子一道,被一阵乱枪射杀。 那一年,闻一多 48 岁。 (选自阅读与写作) 1阅读文章,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闻一多的“铁骨铮铮”的。(3 分) _ 2 2.文章第段交代国民党称呼闻一多为“闻一多夫” “闻疯子” ,这说明了什么? (2 分) _ _ 3.下面是几则名人名言,请从本文或者课文说和做中也找出一句写在下面。(2 分) (1)人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邓中夏 (2)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消瘦,也以为快活。 鲁迅 (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

6、可抛。 裴多菲 (4)_闻一多 4.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铮铮铁骨的人物不胜枚举,请你举出两个这样的人物。 (2 分) _ _ 文本联读课外拓展练 【甲】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他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不绝。 如果说作家是以文字征服世界,那么,对沈从文来说,前 30 年的文学创作,后 30 年的文物研究结出的 果实,证实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 80 多种,500 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 的作家之一。 在沈从文自己,无论是身外报偿还是身内所获,物质上的得失还是精神上的毁誉,从不以为意。 他一生所得收入,除维持

7、一家生活必需的花费、社交应酬和帮助别人外,都陆陆续续花在购买书籍和陶 瓷文物上。他家里曾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 。家里放不下了,便随手送人,送掉后又买。解放后索性 一股脑儿全送了博物馆,不仅没有索取任何报酬,连一张收条也没留下。1982 年,他收到花城出版社寄来的 九千多元稿费,立即凑足一万元,寄给家乡的小学,修建一栋图书楼。然而,他也有因手头无钱而发窘的时 候,且不说他年轻时为吃饭问题所做的种种挣扎,就是在他不再为吃饭发愁以后,每逢某项社会公益活动需 要他捐赠时,他常常因拿不出钱来而发愁难过。 说起沈从文在文坛上的沉浮,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重叠着因“历史的误会”而带

8、来的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但他几乎从来不主动提及自己几十年来遭遇的损害与屈辱。当别人问及他在“文 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时,他只是说:“我没有我的朋友受的冲击大,我只是要打扫茅房,那是普通的事,在 家里不是也要打扫吗?”人们常常惋惜他不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失踪”感到遗憾,为 他在第二、三次文代会上,连作家身份也得不到承认感到不平,他只是笑笑:“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 ” 1978 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从文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闹起来,他构筑的富有魅力的“湘西世 界”被人津津乐道,鲁迅的“他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一评价又被人记起,学术界开 始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

9、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对这一切,沈从文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在谈到他的文学 创作时,他总是轻轻地挥着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 ” 对涉及个人荣辱得失的人事,沈从文表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宽容与平和。他宁愿记住别人的好处,而忘 了别人对自己的损害。是湘西的水深深流进沈从文的血脉,滋润和培育着他的性格。 然而,他心头还有无法释怀的东西。这头一件便是他 30 余年来从事的中国古代文物研究。他常常叹息 说“手头有许多题目可做,现在是来不及了” ,话语中总是透着惆怅与悲哀。虽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已经出版,王序在他的指导下,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服饰文物专家,他的后半生

10、事业后继有人,但他仍不满 意。沈从文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的权利。前几年,有关部门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手续时,他误以为是办理退休手续,紧张得手足无措,只是嗫嚅着说:“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 ” 1983 年,他身患重病,几乎足不出户。对故乡的思念日夜侵蚀着他,家乡人的来访,使他兴奋不已。他 不间断地询问,颔首,摇头,轻轻地叹息,任何有关家乡的人事、山川风物的点滴,都不愿放过。 “我能去, 3 我还能去的!”说着,他便挣扎着要站下地来,并终于奇迹般地站立起来。 “你看,我还能去!”他孩童般得 意地笑着,眼角上早已噙了两颗晶亮的泪珠。然而他终于只能在想象与回忆里,同那片

11、熟悉的土地亲近。每 当他独自静静地坐在客厅里出神,都似乎在神游故土。 静寂中,突然响起河船拍打水面的桨声,这声音伴和着古老、悠长而又悲凉的船歌号子,沉沉的牛角声, 水车飞转发出的“咿呀”声 (选编自凌宇沈从文传) 【乙】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 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 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 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

12、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 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 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 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 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 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沿 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

13、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 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 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 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 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 回头,乌黑

14、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 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 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 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 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 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 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 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 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 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 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汽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听涛山没有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 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