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训练:第10讲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5163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3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训练:第10讲生物的进化(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训练:第10讲生物的进化(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训练:第10讲生物的进化(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训练:第10讲生物的进化(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训练:第10讲生物的进化(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训练:第10讲生物的进化(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训练:第10讲生物的进化(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第 1010 讲讲 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 专题跟踪训练(十) 一、单选题 1(2018武汉市测试)十字花科植物可产生芥子油苷及相关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 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出( ) A进化过程中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均发生了适应性变异 B借助芥子油苷诱杀雌性菜粉蝶,属于生物防治 C菜青虫能抵御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D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 解析 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共同进化,产生了适应性变异,A 正确;利用芥子 油苷诱杀雌性菜粉蝶控制菜粉蝶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交配,降低害虫的种群

2、密度,属生物防治,B 正确; 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说明菜青虫 能抵御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C 正确;从题干中不能推断芥子油苷能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D 错误。 答案 D 2(2018山东省烟台市检测)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B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 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 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 基因频率为 5.67%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

3、能 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D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解析 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存在如下等式 关系: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 A 的频率为 p,基因 a 的频率为 q,则 Aapq1,AAAaaap22pqq21,A 正确;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 3.5%(均 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 5%,假设该校共有 200 名学生,则男女生各 100 名,其中 XbY2003.5%7 人、 XBXb2005%10 人,所以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710)(1002100)

4、5.67%,B 正确;达尔 文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 且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C 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通过长期 进化,随着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可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最终导致种群间产生生 殖隔离,进而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可见,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 的产生,D 错误。 答案 D 2 3(2018山东省烟台市测试)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 B共同

5、进化是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C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 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A 正确;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只要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B 错误;生 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 错误。 答案

6、A 4(2018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联考)某一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场所被两条交叉的高速公路分割成 4 块,由此形成 4 个完全独立的种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 4 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彼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 B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对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C高速公路的开通会诱导 4 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及进化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的基因库,4 个独立的、互不干扰的种群各自因突变和重组导致的基因频率 改变是互不相关的,A 错误;基因频率是种群内某种基因占该基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如果某种群的个体 数因各种原因

7、而改变,则必然影响种群基因库中某些基因的个数和其全部等位基因的个数,所以个体的迁入 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对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B 错误;4 个种群发生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高速公路的 开通与否也不是诱导种群发生变异的因素,C 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D 正确。 答案 D 5(2018广东省模拟)假设某一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b,抗维 生素 D 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c。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 2a/(1a) B该地区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8、b2 C该地区女性个体中不患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c)2 D该地区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b2(2cc2) 解析 已知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频率为 a,则正常基因频率为 1a,因此该地区 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2(1a)a2(1a)a(1a)(1a)2a/(1a), A 正确;已知红绿色盲为伴 X 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频率为 b,则该地区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 比例为 b,B 错误;已知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伴 X 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频率为 c,则正常基因的频率为 1c,因此该地区女性个体

9、中不患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c)2,C 正确;该地区女性个体 3 中,患有红绿色盲的概率为 b2,患有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概率为 1(1c)22cc2,因此同时患有两种病 的概率为 b2(2cc2),D 正确。 答案 B 6(2018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 正确;自然选择 使种群的基因频

10、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B 正确;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 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 错 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 多样性的形成,D 正确。 答案 C 7(2018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冲刺模拟)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 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 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a 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b 过程表示基因突变

11、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 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渐变式和爆发式形成新物种,都需要 d 环节 解析 由题意“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并分析图示可知,a 表示地理 隔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 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 正确;b 过 程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错误;c 过程表示自然选 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 正确;d 表示生

12、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 此渐变式和爆发式形成新物种,都需要 d 环节,D 正确。 4 答案 B 8(2018山东省名校联盟模拟)生活在美国南部的绿色蜥蜴猎食时,唯一的伎俩就是奔跑。当人类给这 一地区引入褐色蜥蜴后,褐色蜥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地盘,把绿色蜥蜴赶到了树上生活。研究发现经过仅 仅 20 年的时间,绿色蜥蜴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更高处的领地上定居。据此推测下列有 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移走褐色蜥蜴后绿色蜥蜴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B环境改变导致绿色蜥蜴突变产生适合树上生活的护趾 C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 20 年的进化已经形成新物种 D绿色蜥蜴出现更大、

13、黏性更强的护趾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 移走褐色蜥蜴后,绿色蜥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可能会导致绿色蜥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 变,A 项错误;环境改变只是对绿色蜥蜴产生的适合树上生活的护趾突变进行了定向的选择作用,B 项错误; 护趾的变化只能说明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护趾的变化不能表明绿色 蜥蜴经过 20 年的进化已经形成新物种,C 项错误;引入褐色蜥蜴后,绿色蜥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也改 变了绿色蜥蜴的生活方式,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绿色蜥蜴长出了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9(2018陕西省教学质量检测)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

14、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产生的变异个体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B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但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就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析 生物产生的可遗传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 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 错误;地理 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 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可见,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15、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C 正确;共同进化是 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 错误。 答案 C 10(2018陕西省宝鸡市质量检测)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 D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改变 解析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A 正确;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等 都会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 错误;色盲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6、男性只要 X 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就患色 盲,女性只有两条 X 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时才患色盲,因此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但男性群体中色盲 的基因频率并不是大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C 错误;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的适 5 应性,则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果没有影响到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 则环境的改变不能起选择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可见,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D 错误。 答案 A 11(2018上海市崇明区二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环境的蝴蝶体色显著深于开阔环境的 蝴蝶。通过“假蝴蝶实验” ,发现封闭环境里深色翅膀蝴蝶被捕食率显著低于亮色翅膀蝴蝶。这种现象体现了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