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金版学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语文 专题过关检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5305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金版学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语文 专题过关检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金版学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语文 专题过关检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金版学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语文 专题过关检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届金版学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语文 专题过关检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届金版学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语文 专题过关检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金版学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语文 专题过关检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金版学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语文 专题过关检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过关检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时间:30分钟满分:27分)一、(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

2、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

3、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利不由

4、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解析

5、:B项,强加因果。“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准确。原文说“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指的是“被遗忘权”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而不是对抗大数据;且文章并没有提到“隐私权”对抗大数据。D项,曲解文意。“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应掌握“被遗忘权”,进行“适度的,合理的遗忘”。答案: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

6、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解析:D项,“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表述错误,文章论证的对象并不是我们的认同问题,而是通过论述大数据对我们的认同造成的影响来阐述“被遗忘权”的意义。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

7、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解析:B项,“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错,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删除“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限制语,改变了原文观点。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大数据时代的健康革命,在技术形态上,取决于数字化人体基础上的精准医学模式的建立。无线传感器、大数据与基因组学的结合是其先锋。这种医学道德形态的重构凸显了三大伦理道德难题。第一,个人隐私及安全问题。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医疗行业面临保护信息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双重困扰。安全隐患和隐私风险之一,是

8、员工使用自带移动设备连接医疗系统的IT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风险,这是恶意软件侵入的最薄弱环节,被称为医疗领域的“自带设备”难题。此外,还面临医疗大数据或精准医学模式自身带来的问题,比如医疗设备或监控器的数据失窃问题等。与此同时,医院利用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某患者的敏感信息是否侵犯个人隐私?政府机构和企业对个人健康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分析处理是否符合隐私规则?第二,数据的真实可靠问题。如何防范数据失信或失真是数据共享遭遇的基准层面的伦理挑战。建立在数字化人体基础上的医疗技术实践,其本身就预设了一条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线。由于人体及其健康状态以数字化的形式被记录、存储和传播,因此形成了与实体人相对应的镜像人

9、或数字人。失信或失真的数据,导致被预设为可信的精准医疗变得不可信。如何治理或防范数据失信或失真,是数字化时代数据共享面临的一种伦理挑战,它构成大数据时代生命医学伦理学的重大课题。第三,数字鸿沟或价值鸿沟带来的挑战。目前,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正在缩小,价值鸿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提示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数字化健康革命带来的价值观变革。只有缩小价值鸿沟,使人们认识到,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学基础上的个人健康革命,是一种将个体与总体进行融合的医学变革,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之中。这个医学变革所蕴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道德形态,展现了数字化时代健康革命的价值核心。大数据、基因组学、移动医疗和精准

10、医学的基本原理,是连通最小行动者和最大数据计算之总体,这是现代医疗技术在大数据时代展现的伦理特质。大数据对个人和集体相互关系的重新定位无论对个人还是集体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它提供了在一个日益个体化的现代社会,个人与集体密不可分的结合方式,迫使个人重新思考集体性或总体性价值的时代意蕴。(摘编自田海平大数据时代生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方向)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医疗领域的“自带设备”难题是指医疗设备或监控器的数据失窃问题。B镜像人、数字人的出现,使得数字化时代数据共享直面一种伦理挑战。C数字化时代下健康革命的价值核心,就是让病人真正成为医学的中心。D现代医疗技术的

11、伦理特质,展现在大数据、基因组学、移动医疗等方面。解析:A项“自带设备”难题是“员工使用自带移动设备连接医疗系统的IT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风险”。B项,“直面”伦理挑战的是“数据失信或失真”。D项忽略了前提条件“在大数据时代”。答案:C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医学道德形态建构所凸显的伦理道德难题,引起人们的思考。B文章列举了医疗行业安全隐患和隐私风险等方面的问题,突出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C文章在论证数据的真实可靠问题时,说理严密,逻辑清晰,有层次,有理论性。D在总结中心之后,文章最后又补充强调了背景,即大数据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解析:A项,首先应该

12、是“大数据时代”的医学道德形态;其次,文章论述的是“医学道德形态重构”,不是“建构”。答案:A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时代健康革命技术上的首要任务是无线传感器、大数据与基因组学的结合。B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在缩小,而价值鸿沟越来越突出,二者呈反比例关系。C要想让更多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之中,就一定要缩小价值鸿沟。D个人要重新思考集体性或总体性价值的时代意蕴,是大数据背景下的时代要求。解析:B项不能直接推出反比例关系。答案:B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

13、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

14、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

15、;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加以合理利用。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解析:A项错,“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C项错,“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错。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