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3140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语文卷(B)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鹊桥仙 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得、离人肠断。诗书事

2、业,青毡犹在,头上貂蝉会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注】范先之,作者门人。祐之,作者族弟。更管:哪管。青毡:指家传旧物,也喻指高贵世家。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B. 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C. “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D. “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E. 下阕借典故表达劝勉之意,扭转了上阕的消沉忧伤,使全

3、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2. 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月夜泛舟刘著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传邮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老却人。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作逸民。【注】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金代诗人。北宋宣政年间(1111-1125)登进士第,金入侵后被迫留金任职。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传邮:朝廷文书。吏俗区区: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金吏。

4、尧封:尧之都,禹之封,指中原地区。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首联以出岫之云起句,表达了向往自由之情,再用南朝词客之典,写出了身不由己的身世漂泊之感,饱含怆楚沉痛之绪。B. 颔联顺承首联,连用“扰扰”“区区”两个叠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金人州县府衙为职时整日不堪烦扰、难捱难耐之情。C. 尾联诗人举杯邀月虽含孤清之绪,但用“逸民”一词则将其回到中原故土得以暂时摆脱金人府衙烦嚣的欣愉之情传达出来。D. 本诗作者通过对偶回中原故土之际月夜泛舟之境的记写,巧妙地抒发了自己屈居金人统治之下而淤积的愤懑之情和抗争之意。E. 全诗一路写来,眼前景、身历事、心中情融合无间

5、,虚实相应,情景交融,意蕴深沉,格律谨严,堪称金人七律中的佳品。2. 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艺术手法。(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注】雉雊(gu):野鸡鸣叫。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作为全诗总背景。B. 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

6、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C. 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D. 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2. 请结合全诗赏析“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的精妙之处。(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李白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注】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庾公即东晋名士庾亮,曾任武昌太尉。世说新语记载,庾亮的属官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和着音乐吟咏,听到庾亮来了,各位属员想起身避开,庾亮慢悠

7、悠地说:“诸位先生请稍留步,老夫在这方面兴致也不浅。”于是便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吟咏欢笑。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怀古”二字点明诗歌的题材为怀古类诗歌。B. 首联首句实写南楼清爽的夜色美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C. 首联次句使用夸张手法,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D. 颔联使用典故,借历史上庾亮的风流、潇洒表达自己对宋中丞由衷的赞美之情。E. 尾联前句写诗人虽能欣赏美景、与友人畅饮,但兴犹未了,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2诗歌颈联“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写了

8、什么内容?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乱后还三首(其一)辛愿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注】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作者在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首联以“思乡”与“还乡”相承,“苦”与“伤”并提,表达了“近乡情更怯”的感受。B. 颔联写家园被毁的情景,生动而直接地表现出了战争的无情、金室的衰弱和作者流亡的苦楚。C.

9、邻里的同情和宽慰,源于作者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也是他们善良和淳朴的体现。D. 全诗紧紧围绕“乱后还”这一主题,写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强烈的忧伤之情。E. 全诗对“乱”及“后”在词语上多有照应,如“兵戈”“散亡”“憔悴”“凄凉”等。2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南乡子陆游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

10、游名人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情景。B. 三十年来像梦一样,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C. “客路萧萧两鬓秋”,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D. 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的形象。E. 扁舟、月笛和烟蓑等意象,构筑一幅宁静淡远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心境。2. 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试做具体分析。(6分)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杏花王安石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注】景阳妃:

11、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隋兵攻陷台城,陈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怊张:惆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二句:一座石桥横跨空阔的水面,茅屋坐落在清澈的溪水边,点出了杏花生长的环境。B. 三、四句:俯身观看杏花在水中娇艳美丽的倒影,诗人觉得这水面的仙姿远不如本身美丽。C. 五、六句:这水中的杏花一如当年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一般含笑凝睇、楚楚动人。D. 七、八句:阵阵微风吹起层层涟漪,弄得美人的装束也凌乱难整,让人顿生怜惜惆怅之意。E. 王安石对杏花情有独钟,在他数首吟杏花诗中,这一首十分别致,侧重表现杏花的情操。2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12、6分)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杜工部蜀中离席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注】此诗为临行前饯别宴席上所作。此时,正值爆发贫民起义,唐王朝与吐蕃、党项关系也很紧张。当垆:面对酒垆,指卖酒者。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诗的首句点出“离席”,一个反诘句,既有深重的感叹,还有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 也许就只好以旷达处之的无奈。B. 颔联两句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边界隐含的危机,饱含诗人对国事的忧虑。C. 颈联两句不但互相对

13、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造句极工整巧妙,且富有音韵之美。D. 尾联用卓文君的典故,赞美成都的美酒,表达了作者对成都美好生活的向往。E. 本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2. 本诗是在模拟杜甫诗歌所作,体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请结合全诗赏析。(6分)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小 松唐代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静林寺古松宋代仲皎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 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注】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

14、),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仲皎,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人,居剡县明心寺。曾于剡山星子峰前建白塔,结庐以居,题名闲闲庵。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唐诗中描写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B. “而今渐觉出蓬蒿”句,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C.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

15、时人称赞它高,说明时人非常有眼力和远见,意义深远。D. 宋诗一、二两句主要点明松树的古老,以三个“古”字,着力表现享有长寿树之称的松树的古朴。E. 宋诗三、四句以树与人相比,树龄比人的年龄要长,古松已经亲眼目睹人世间的几回变迁,树是不会衰老的,体现了松树的青春永驻、四季常青,对比鲜明。2两首同为写松,然而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不同,试加以赏析。(6分)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题西溪无相院宋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首句化用孟浩然诗句“涵虚混太清”,同样写出了西溪水面辽阔,浩荡不凡的气象。B. “尘里去”“鉴中行”写出了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