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封丘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98013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封丘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封丘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18年10月5日(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隐逸郁土顾准文集中写道,在古希腊,“学问不是货与帝王家换口饭吃的玩意,而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活动,这才能够产生或者放眼宇宙或者注视自己内心世界的思想家。专制政治不可能设想这种知识的出路,知识无非求禄”。他还写道,“君天也,天不可逃也就算是注定了。知识分子不满意这一套,只好像贾宝玉那样当和尚去在西方,政治权威不是至上的权威,思想家出在和尚中的不少,不过那种和尚是研究科学、写哲学著作的和尚。入了空门,精研几何

2、、逻辑、天文,皇帝老子也管你不着。中国,除了伦常礼教,没有学问,专心知识、探究宇宙秘密不是出路,要逃避王权,只好走老庄禅佛一路”。阅读至此,感慨不已。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做官的。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隐逸”“逸士”。今日得闲,就把二十五史精华中的“隐逸”部分通读一遍。再参照顾准对古希腊知识分子命运的分析,不禁对中国古代这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感慨不已。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你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

3、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士们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抗议。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假如读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甘居于下流了。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的下场,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个什么下场了。无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系,哪怕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关系。可以这么说

4、,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的辞世,其一肚子学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

5、供他们研究(中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了这些人一条出路。隐士中也具有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桓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公,面对荆州刺史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

6、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1.下列关于“隐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没有做官且不想做官的被称为“隐逸”或“逸士”。B.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选择了隐居就意味着选择清贫,他们安贫乐道,自得其乐。C.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关系。D.古代开明的帝王允许某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算是给这些人一个出路。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封建时代,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读书而不做官的,不是做不了官,就是

7、不想做官,那都是情不得已的。B.我国古代大多数隐士除了琴棋书画及研究儒道学问外,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终其一生,这是一种人才的浪费,更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C.大一统专制统治下,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就根本没有出路,其一肚子学问也就只能带进坟墓,对社会毫无意义可言。D.西方不满意现实政治的知识分子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古代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则往往默默终其一生。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是自由的,他们有的从政,有的从医,有的经商,有的隐居,“各得其栖宿而已”。B.我国古代

8、隐士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他们隐居以后有的也能留下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C.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隐逸者都要洁身自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你可以不与朝廷政府合作,但决不能得罪政治权威,更不能存有反叛之心。D.本文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慨叹古代人才浪费现象,希望当今时代国家能更加尊重知识分子,而广大知识分子也要积极努力,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民族的发展、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二)文学类问题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

9、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去世,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

10、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剌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

11、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他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

12、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做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

13、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

14、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文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

15、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着花香的所在,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桃花源自此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陶渊明几次出仕,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因为无法解决生计问题,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B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以明确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全文,思路清晰;叙述中夹杂着作者的评述,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C. 陶渊明辞官归乡,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他结束了多年的仕宦生涯,更名为“潜”,结交佛道隐士,开始了寄情自然的田园生活。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虽然一直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