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2477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解析版】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解析版】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解析版】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解析版】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相对原子质量: C:12 O:16 Al:27 S:32 Ba:137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下面的答案栏中。)1.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及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B. “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氮氧化物有关C.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碳氧化物D. 硅酸盐工业中水泥和玻璃

2、的主要原料均含石灰石【答案】D【解析】【详解】A. SiO2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则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及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故A项错误;B. “温室效应”“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氮氧化物有关,而“雾霾天气”的形成则与PM2.5有关,与氮氧化物无关,故B项错误;C.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而不是碳氧化物,故C项错误;D.玻璃是由石灰石、纯碱和石英砂(SiO2)为原料制备而来,水泥主要原料为石灰石和黏土,两者的原料中均含石灰石,故D项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侧重考查物质的性质及用途,注重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

3、其中A选项硅及其化合物的用途是常考点,也是易混知识点。硅单质常用于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与计算机芯片等;二氧化硅是石英、水晶、玛瑙及光导纤维的成分;硅酸盐常用于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学生要理清这些物质的用途,不可混为一谈。2.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B. 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镁等金属形成氧化膜而钝化C.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二氧化硫、氢气等气体D. 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答案】C【解析】【分析】A.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炭化;B.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使铁、铝钝化,但不能使镁钝化;C.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4、可干燥酸性气体或中性气体;D. 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详解】A.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使蔗糖中H、O元素以水的形式脱出,则炭化变黑,与吸水性无关,故A项错误;B.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使铁、铝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即发生钝化现象,但不能是金属镁钝化,故B项错误。C.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二氧化硫、氢气等气体的干燥剂,故C项正确;D. 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才会发生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而在常温下两者并不反应,故D项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掌握其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的原理与应用是解题的关键,其中,浓硫酸因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但浓硫酸不能

5、干燥碱性气体(如氨气等)和还原性气体(如硫化氢气体等),做题时学生要特别留意。3.完成下列实验所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都正确的是A. 分离植物油和氯化钠溶液B. 除去氯化钠晶体中混有的氯化铵晶体C. 分离四氯化碳和溴单质D.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答案】A【解析】【详解】A.氯化钠与植物油互不相溶,分层后,植物油在上层,则利用图中分液装置可分离,故A正确;B.氯化铵不稳定,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与氯化钠分离,不能选图中蒸馏装置,故B错误;C.溴与四氯化碳的沸点不同,不能利用过滤法分离,应利用蒸馏进行分离,故C错误;D.二氧化碳、HCl均与NaOH溶液反应,图中装置不能除杂,图中试剂应为碳酸

6、氢钠溶液,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点睛】除去CO2气体中的HCl气体,混合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除去了氯化氢,提纯了二氧化碳;但是混合气体不能通过饱和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减小了被提纯物质的量。4.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标准状况下,22.4 L的SO3中含有的SO3分子数为NAB. 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C. 50 mL 18 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共热产生SO2的分子数为0.45NA。D. 含1 mol FeCl3的溶液与沸水作用形成Fe(OH)3胶粒数目小于NA。【答案】D【解析】【分析】A. 标况下

7、,三氧化硫为固体;B. 1 mol氯气发生歧化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并不是2 mol;C. 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会下降,铜只能和浓硫酸共热条件下反应生成SO2,不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SO2;D. 一个氢氧化铁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的聚集体。【详解】A. 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故A项错误;B. 1 mol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1 mol,故B项错误;C. 铜只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当硫酸变稀后与铜不反应,故浓硫酸不能完全反应完,故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小于0.45 NA个,故C项错误;D. 一个氢氧化铁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的聚集体,

8、则1 mol氯化铁形成的胶粒的个数小于NA个,故D项正确;故答案选D。【点睛】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相关的化学计量的选择题是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化学计量的理解与应用。本题A项是学生的易错点,要特别注意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的状态与条件,题设陷阱经常误将“常温常压”当作“标准状况”、或者误把标准状态下的固体、液体当成气体,学生做题时只要善于辨析,便可识破陷阱,排除选项。5.如图所示: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震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a、b不可能是 A. a为Cl2气体,b为饱和NaCl溶液B. a为NH3气体,b为盐酸溶液C

9、. a为CO2气体,b为浓NaOH溶液D. a为HCl气体,b为H2O【答案】A【解析】【分析】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震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气体a极易溶于水,或极易与烧杯中的液体反应,导致气体减少,构成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以此来解答。【详解】A. Cl2微溶于水,饱和NaCl溶液可降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抑制氯气的溶解,不能形成压强差,则不能形成喷泉,故A项错误;B. 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与盐酸反应生成NH4Cl溶液,导致气体减少,构成压强差,可形成喷泉,故B项正确;C. CO2可与浓NaOH反应,导致气体减少,构成压强差,从而形成

10、喷泉,故C项正确;D. HCl极易溶于水,构成压强差,可形成喷泉,故D项正确;答案选A。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水玻璃中加入硫酸Na2SiO3+ 2H+ = H2SiO3+ 2Na+B. 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l2+2OH- = Cl-+ClO-+H2OC. 向Ca(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a2+ + HCO3- + OH- CaCO3+H2OD. 钠投入CuSO4溶液中:2Na +Cu2+ = Cu + 2Na+【答案】B【解析】【分析】A. Na2SiO3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可拆成离子;B. 氯气和氢氧化钠发生歧化反应;C. 根据“以少定多”的原则可

11、知,氢氧化钠足量时,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钠和水;D. 钠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详解】A. 水玻璃中加入硫酸的离子方程式为:SiO32-+ 2H+ = H2SiO3,故A项错误;B. 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生成氯化钠与次氯酸钠,其离子方程式为:Cl2+2OH- = Cl-+ClO-+H2O,故B项正确;C. 足量的氢氧化钠与Ca(HCO3)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 + 2HCO3- + 2OH- CaCO3 + CO32- + 2H2O,故C项错误;D. 金属钠很活泼,投入溶液中可以与水反应,不能置换铜单质,则钠投入CuSO4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2Na + 2H2O+ C

12、u2+ = 2Na+Cu(OH)2 + H2,故D项错误;答案选B。【点睛】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题是高频考点,涉及的知识面广,出题人经常设的陷阱有:不符合客观事实、电荷不守恒、原子不守恒以及反应物用量干扰等问题,C项是难点,也是易错点,理解“以少定多”原则,平常多强化训练,找出陷阱,方可提高做题准确率。7.根据下列反应2H2S+SO2= 3S+2H2O 2FeCl2+Cl2= 2FeCl32FeCl3+2HI= 2FeCl2+2HCl+I2 I2+SO2+H2O= H2SO4+2HI判断氧化性物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 Cl2I2FeCl3SO2S B. Cl2FeCl3SO2I

13、2SC. Cl2FeCl3I2SO2S D. FeCl3Cl2I2SO2S【答案】C【解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含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为氧化剂,通过氧化反应得到的产物为氧化产物,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来解答。【详解】反应2H2S+SO23S+2H2O,氧化剂为SO2,氧化产物为S,所以氧化性SO2S;2FeCl2+Cl22FeCl3,氧化剂为Cl2,氧化产物为FeCl3,所以氧化性Cl2FeCl3;2FeCl3+2HII2+2FeCl2+2HCl,氧化剂为FeCl3,氧化产物为I2,所以氧化性FeCl3I2;I2+SO2+2H2O2HI+H2SO4,氧化剂为I

14、2,还原剂是SO2,所以氧化性I2SO2,所以氧化性Cl2FeCl3I2SO2S,故C项正确。答案选C。8.在明矾(KAl(SO4)2)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当硫酸根离子恰好完全沉淀时,铝元素的存在形式为A. 一部分为Al(OH)3,一部分为AlO2 B. 全部为AlO2C. 一部分为Al(OH)3,一部分为Al3 D. 全部为Al(OH)3【答案】B【解析】【分析】向明矾溶液里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当硫酸根离子恰好沉淀完全时,发生KAl(SO4)2 + 2Ba(OH)22BaSO4+KAlO2+2H2O,以此来解答【详解】向明矾溶液里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当硫酸根离子恰好沉淀完全时,1 mo

15、l KAl(SO4)2需要消耗2molBa(OH)2,则发生KAl(SO4)2 + 2Ba(OH)22BaSO4+KAlO2+2H2O,显然铝元素几乎全部以AlO2-形式存在于溶液中,故B项正确,答案选B。9.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 Fe 2+、NO3、H+、SO42 B. Mg2、Al3+、NO3、SO42C. Fe3、NH4+、SCN、Cl D. Ca2+、NO3、Na+、CO32【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等,不能结合生成络离子,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则离子大量共存,以此来解答。【详解】A. NO3与H+结合具有强氧化性,可将Fe 2+氧化而不共存,故A项错误;B. Mg2、Al3+、NO3、SO42离子组之间无沉淀、无气体、无弱电解质、无络合物生成,也没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故B项正确;C. Fe3与SCN会形成络合物而不共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