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2196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解析版】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解析版】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解析版】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解析版】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生物1.下列有关调查方法或调查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用样方法可调查田鼠种群密度B. 观察计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要用高倍显微镜C.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统计法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低【答案】C【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较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观察计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要用低倍显微镜或放大镜,B错误;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统计法,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

2、,导致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错误。2.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 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 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 三个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 D. 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答案】D【解析】样方法进行调查时必须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A错误;从表格中数据只能说明植物总种数和平均种数,不能说明草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荒漠草原,B错误;三个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最高,因此丰富度最高,D正确。3.结合下列图解,对种群特征的分

3、析正确的是( )A.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 c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环境条件未破坏时c的最大值,就是环境容纳量C. “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D.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图中a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应为年龄组成,c代表种群密度。【详解】年末时增加的个体数是出生个体数与死亡个体数的差值,据此不能确定该种群的年出生率,A项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

4、数量,二者不是同一概念,B项错误;“J”型增长的种群中有个体的死亡,C项错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年龄组成,D项正确。【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对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而不是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4.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5、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中曲线分析可知,在甲点-丙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上升,种群数量在增长,丁点时虽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详解】丁点时种群增长率虽然下降,但种群增长率仍然大于0,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在该点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降低到k/2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可实现持续发展。【点睛】S型曲线,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最后等于0,K/2增长率最大,K值时增长率为0, 应该使捕获后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5.如图用来表示田鼠种群的理想增长曲线和在某自然环境中的实际增长曲线,关于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比较两条曲线,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

6、率B. 严密封储粮食,保护田鼠天敌等措施可以使e点向下移动C. d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答案】C【解析】比较两条曲线的走势和斜率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A正确;严密封储粮食,保护田鼠天敌等措施可以降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使e点向下移动,B正确;d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仍然大于0,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c点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此时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J型和S型曲线成立的前提条件,明确S型曲线的K/2时增长速率最大,且达到K值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6.关于

7、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 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现象B. 在冰川、沙丘和火烧后的不毛之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 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竞争实力弱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

8、群落的过程,A错误;火烧后的不毛之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演替过程中灌木较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在竞争中可以得到更多的阳光,C正确;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一定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火山喷发、地震等,D错误。7.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B. 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 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D. 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答案】C【解析】【分析】

9、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因此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种取代”现象,由“弃耕农田”到“杂草丛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由“灌木丛生”到“茂密的乔木林”,草本植物

10、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因此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点睛】理清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特点和相关实例,在此基础上,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 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生态系统C. 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捕食关系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A正确。生

11、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所以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并不能组成生态系统,B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而建立起来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捕食关系,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D正确。9.图中甲、乙、丙等各代表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中生

12、产者有两种,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 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 在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辛可占有4个不同的营养级D. 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该图中生产者是甲和戊,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由图可知甲到辛的食物链有5条,因此丙种群数量下降20%对辛种群不会有太大影响,即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其中辛可占第三、第四、第五共3个营养级,C错误;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链的构成规则,数出图中食物链的条数,确定

13、不同生物可能处于的营养级以及不同生物之间可能的种间关系。10.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假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A. 2kg B. 2.5kg C. 4kg D. 4.5kg【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2、图示代表的是食物网,草是生产者,其他代表消费者,

14、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食物改变前:1kg蛇消耗草:0.75555+0.2555=100kg,改变后:1kg蛇消耗草:0.25555+0.7555=50kg。所以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剩余的50kg草可流向人。所以人可以增重5020%20%=2kg。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能量流动的计算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1.下列关于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B. 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C.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D. 淋

15、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答案】D【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详解】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A正确;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淋巴管吸收,称为淋巴液,因此,B和C正确;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淋巴不能成为组织液,D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组织液和血浆成分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可以相互交换成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淋巴成分之间的转化是单向的。12.下列关于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 血浆、组织液渗透压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B. 内环境中某种成分发生改变可能会引起人体患某种疾病C. 血浆中缓冲物质的存在,会使血浆的pH保持稳定不变D. 高温环境中出现中暑说明机体调节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详解】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与血浆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