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1558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版】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版】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版】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版】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为100分)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48分)1.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要求,所以要通过法治和学习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使普通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A. 思想超越了儒学范畴B. 重视对民众的教化C. 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D. 反对盲目崇拜圣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的,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故荀

2、子重视对民众的教化,B项正确。荀子属于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仍在儒学范畴,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本思想,而是强调重视对民众的教化,排除C。D项李哲的观点,与材料荀子的不符,排除。2.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A.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B.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C.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D.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臣诚思”“臣昧死”是针对皇帝说的,这是受“君为臣纲”思想的影响,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

3、料不涉及“皇帝独尊”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至上”观念不是受到冲击而是不断加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体现的是忠君思想、是“君为臣纲”思想。3. 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鹅湖之会上,朱、陆双方激烈辩论犹有异同。“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王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材料表明朱、陆双方的分歧是A. 宇宙的本原B. 穷理的途径C. 人性的善恶D. 孔孟的纲常【答案】B【解析】著名的鹅湖之辩,朱熹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认为,心明

4、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朱、陆双方的分歧是穷理的途径,故选B。两派属于宋明理学的分支,均认为理生万物,排除A;材料没有论及人性问题,排除C;理学均把孔孟的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排除D。故选B。点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主要不同点:1.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王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

5、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4. “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这反映出明末思想家李贽A. 宣扬男女平等 B. 批判愚昧和迷信C. 挑战封建礼教 D. 反对封建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可以看出李贽支持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故C项正确。材料是反对理学压抑人性思想,不是宣扬男女平等,故A项错误。批判愚昧迷信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李贽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

6、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A.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B. 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C. 希望健全中央机构D. 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黄宗羲主张对君权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但他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再结合材料“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可知,A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6.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

7、明A. “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B.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C. 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D. 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故可直接排除;六千多年前,我国就已出现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所以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故可排除B;材料反映了随着殷墟大量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成为“信史时代”得以证明,这就填补史书缺载,故此题选C。7.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

8、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A. 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B. 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C. 社会的价值取向趋于统一D. 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说明文学作品日趋世俗化,故本题选择A。B项中“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错误,应该是迎合了市民阶层;C项不选,题干中看不出社会价值取向;D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民间文学的发展,不是道教的地位。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9、文学成就小说(文学世俗化)8.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材料中关于“中体西用”的评价理解最准确的是A. “中体西用”包庇封建主义,反映地主阶级的腐朽性B. “中体西用”冲破传统阻力,为传播西学打开了缺口C. “中体西用”拒绝政治改革,改革失败是不可避免的D. “西学”逐渐取代“中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B【解析】“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

10、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显然对于中体西用思想持肯定态度,认为中体西用为西学传播奠定基础,故B正确;A和B是从弊端批评中体西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此时,西学并没有代替中学,故D错误。9. 20世纪初,梁启超曾特意对“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过比较:“(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欧洲新思想)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梁启超作此比较的目的是A. 批判欧洲模式为清朝统治辩护B. 借鉴欧洲先进制度维护君主专制C. 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D. 借鉴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民主共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梁启超将“中国旧

11、思想、欧洲新思想作比较”并没有批判欧洲模式为清王朝统治作维护,故A项排除;梁启超是维新思想的代表者,主张借鉴欧洲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反对的是君主专制,选项中说维护君主专制,说法错误,故B项排除;“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欧洲思想,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的民主,故C项正确;维新派并不主张实现中国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名师点晴】维新思想的影响: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

12、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10.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A. 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

13、考B. 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 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与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无关,排除B。李大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没有改变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的绝对化倾向,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重新确立文化自信,排除。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11.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

14、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A.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B. 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C. 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D.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主体为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并未直接提到胡适和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此项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材料中的语体改革只是教育制度的其中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的等同为教育制度改革,且走向基层社会也无从体现,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而所给材料中

15、提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见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故D正确。12. 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A. 推崇民有民治民享B. 主张推翻专制统治C. 倡导进行社会革命D. 重视国民思想启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明确提及“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 都反映出国民精神所受压迫奴役以及思想上的愚昧麻木,所以强调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故选 D。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重视国民思想启蒙13.“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A. 首次提出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