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安徽省淮北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0657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安徽省淮北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解析版】安徽省淮北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解析版】安徽省淮北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解析版】安徽省淮北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解析版】安徽省淮北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安徽省淮北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安徽省淮北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淮北六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

2、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

3、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

4、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1. 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A. 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C.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D. 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

5、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2.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B.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C. 它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D.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3. 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B.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

6、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C. 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D.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答案】1. D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容,再浏览选项的内容,并与文本进行比对。文章第一段结尾说“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

7、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第二段开头说“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这些都是有关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容,而本题ABC三项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只有D项与文本中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内容一致,故选D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人们重视传统节日的内容,分析其原因,再浏览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较。本题的设题区域

8、主要在第一段,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这些内容回答了人们为什么会重视传统节日这一问题,选项ACD三项与之一致;而B项,“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错误,从文中来看,选项所说的内容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故选B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语句,归

9、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过传统节日也好

10、,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是指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的内在精神。B项,“发现了”错误,选项曲解文意,从文中来看,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D项,“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错误,选项所说的是转化传统文化的目的,与选项要求不合。故选C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

11、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

12、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

13、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

14、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

15、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

16、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选自史记刺客列传)4.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女为悦己者容 容:打扮B. 襄子必近幸子 幸:宠幸C.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D. 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以其无礼于晋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近幸子,乃为所欲C. 子其自为计 吾其还也D. 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愿举国为内臣6.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