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0367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析版】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析版】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析版】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析版】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试卷(理科)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卷一、

2、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A. 地球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B. 地球上有大气C. 地球的质量、体积及运动状况与其他的行星有很大不同D. 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成为太阳系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有高级智慧生命。地球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与其他7颗行星没有太多区别。因此答案为D。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

3、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回答下面小题。2. 太阳能量来源于A. 黑子和耀斑放出的强烈射电 B. 太阳风抛出的太阳粒子流C. 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D. 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3. 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A. 地势高,空气稀薄 B. 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C. 地面裸露,比热容大 D. 纬度偏低,晴天多【答案】2. D 3. D【解析】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在聚变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转化成太阳辐射能量。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内部能量来源。上海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

4、和日本,是因为上海纬度偏低,气候大陆性较强,晴天多。【2题详解】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在聚变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转化成太阳辐射能量,D对。黑子、耀斑、太阳风属于太阳活动,不是太阳辐射能量来源,A、B错。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内部能量来源,C错。【3题详解】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上海纬度偏低,气候大陆性较强,晴天多,D对。上海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A错。河湖纵横,不是太阳有效辐射强的原因,B错。地面裸露不影响太阳辐射强弱,C错。读“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下图),A点位于30N,B点位于30S,据此回答下面小题。4. 对图中A、B两点的

5、叙述,正确的是A. A、B两点线速度相等 B. A、B两点季节相同C. A、B两点角速度不相等 D. A、B两点地方时相同5. 若AOC=45,C点为7月7日7时,且C点在本初子午线上,则A. A点为7月6日4时 B. A点为7月7日10时C. B点为7月7日4时 D. B点为7月6日10时【答案】4. A 5. B【解析】试题分析:【4题详解】地球自转角速度规律:除南北两极外,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自转线速度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示AB两地南北半球不同,故季节不同,而纬度数相同,故自转线速度相等;而由于所在经度不同,故地方时不同。【5题详解】C点位于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地方时为7月7日7

6、时,而A点位于C点以东45,故地方时较C点早3个小时,故地方时为7日10时;B点与C点在同一经线上,故地方时相同,故选A项。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和地方时计算。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和地方时计算的基本方法。6.如果黄赤交角变为20,与现在相比A. 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扩大 B. 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C. 热带范围变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 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答案】B【解析】【详解】黄赤交角变为20,即回归线变为20,那么热带地区变小,BD错误;极圈和回归线度数互余变为70,寒带范围缩小,C错误;推算出温带范围变大,故选

7、A。7.北半球各地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 )A. 南极圈白昼时间逐日变长 B. 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C.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D. 太阳直射点始终由北向南移动【答案】C【解析】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北半球各地由昼短夜长逐日接近昼夜等长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向赤道移

8、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根据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8. 根据地震波横波(S)与纵波(P)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确定外核物质接近液体状态的主要依据是( )A. SP波波速明显增加B. SP波波速明显下降C. S波波速突降,P波完全消失D. 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9. 图中CD代表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下列有关C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代表古登堡界面 B. 位于地下2900千米C. 地震波通过时传播速度增加 D. 地震波通过时传播速度减慢【答案】8. D 9. C【解析】【8题详解】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固

9、态、液态、气态中传播,根据D处横波波速突降甚至消失可以推测该处物质接近液体状态,选D。【9题详解】C界面为地震波进入地内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第一个层面,大约位于地下33千米处,在此位置,纵波、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据此选C。【点睛】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B. 生物圈包含水圈、大气圈全部C.

10、 大气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11.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A. 喜马拉雅山 B. 内蒙古高原 C. 四川盆地 D. 太平洋【答案】10. C 11. D【解析】试题分析:【10题详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不包括软流层,A错;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B错;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D错;大气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正确.【11题详解】地壳的厚度与该地区的海拔高度相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A正确。【考点定位】地球的圈层结构【方法总结】地球的圈层结构:

11、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2.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

12、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 减弱了射向膜外的地面辐射 B. 增强了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13. 山东省胶东地区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答案】12. A 13. C【解析】【12题详解】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对。地膜覆盖不是大棚生产,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不改变太阳辐射的总量,C错。不能增强地面对

13、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13题详解】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给果实着色,C对。夏季地温高,不需要保持地温,A错。地膜覆盖不能降低地温,B错。地膜覆盖不能增加吸收太阳辐射,D错。读“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4. 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A. 气温高,气压高B. 气温高,气压低C. 气温低,气压低D. 气温低,气压高15. 为了减少对市区空气的污染,该城市火电厂厂址应选择在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答案】14. B 15. C【解析】试题分析:【14题详解】由于城市中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工具等因素人为释放大量

14、的热量,市区温带高于郊区,市区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较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故该题选B项。【15题详解】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市,所以该城市火电厂厂址应选择在城市下沉风向之外,即为图中的丙处选C项。【考点定位】热力环流的原理【名师点睛】该题关键是理解城市风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城市风,是热力环流的典型例子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城市风是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故为减少对城市的二次污染,大气污染的企业处于城市风下沉风向之外16.下图中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

15、地面风向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风的形成。近地面的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故D项正确。读等压线图,回答下面小题。17. 若图中所示地区正值夏季,则甲、乙两地的气压性质正确的是A. 甲是高压,乙是低压 B. 甲是低压,乙是高压C. 甲、乙都是高压 D. 甲、乙都是低压18. 若图中所示地区正值冬季,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北风 D. 西南风19. C地的气候特点是A. 终年寒冷干燥 B. 终年炎热多雨C. 降水集中在夏季 D. 夏季炎热干燥【答案】17. B 18. B 19. C【解析】试题分析:【17题详解】由于海陆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