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第18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75655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第18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第18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第18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第18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第18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第18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第18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课程 经济史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主题线索】,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主要表现】,(1)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工艺精湛,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十分缓慢。,(3)商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兴起和繁荣;城

2、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它与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第18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考点考情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点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1)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

3、的发展。 (2)区域分布: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北粟南稻的格局。 (3)经济结构:以 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种植经济,种植业,2.生产工具的改进,(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劳动工具主要是耒、耜等。 (2)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汉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 等。,曲辕犁,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 (1)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了芍陂、 、郑国渠等。 西汉时期兴修了漕渠、白渠等。,都江堰,(

4、2)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3)特色工程:西汉时期,西域地区出现 。,坎儿井,4.耕作方式的进步,(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千耦其耘)。 (2)春秋时期: 经济产生(小农经济)。,自耕农,私有,家庭,家庭手工业,(1)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2.过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 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

5、较为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 ;由内地向沿海转移。,3.特征,北方人口,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4.影响,(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 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 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_ 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南方沿海沿江城市,海上贸易,南方工商业,城市,(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

6、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 的发展。 (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 ,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 行等。,文化教育事业,生态环境,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井田制,土地私有制,(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 (2)商周时期:实行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其瓦解。 (3)封建

7、社会:实行 。 确立:战国时期, 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土地兼并 (1)根本原因: 的存在。 (2)发展历程 战国:地主土地主要有三个来源:贵族占有“公田”、军功授田、购买。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主要途径,汉武帝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制,宋初:“田制不立”“ ”,兼并更为激烈。 明清:通过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3)影响:国家的 收入减少,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4)政府对策: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的 。,不抑兼并,赋税,均田令,3.租佃关系,(1)含

8、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3)影响:一方面,佃农遭受了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另一方面其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冶金技术,贵族使用,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青铜器主要供 ,较少用于农业。 钢铁冶炼技术: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 做燃料冶炼;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 冶铁,明朝流行开来。,煤,焦炭,(2)丝织技术,地位: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9、 发展历程,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黄道婆,(3)制瓷技术: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东汉出现青瓷;南北朝出现白瓷;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宋朝 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时期,制瓷工艺更加丰富多样,如粉彩。,2.经营形态 (1)家庭手工业,景德镇,元代,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 ,很少进入市场。 影响: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交纳赋税,(2)官营手工业,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到明代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特点:产品主要是满足王室、官府和

10、贵族的生活需要,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 雄厚,规模较大,分工细密,从征役制发展到雇募制。,资金,(3)私营手工业,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唐宋以来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中叶以后占据 ;明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 的产品。,主导地位,民间消费,3.手工业的特点,(1)历史悠久、领先世界、远销海内外。 (2)技术不断进步。 (3)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长期并存。 (4)规模不断扩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重理解,1.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2.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的

11、8个特点,3.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的措施,(1)强调以农立国,视农业为“本业”,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被历代统治者沿用。 (2)奖励耕织,劝课农桑,鼓励生产。 (3)保证农民一定的土地。如三国时推行屯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等。 (4)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多在王朝开始之初,如汉初、唐初和明初。 (5)重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如都江堰、郑国渠、王景治理黄河、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6)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改革赋税制度,如汉初多年不收田租、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都有利于

12、农业的发展。 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唐代至清代“匠户”的演变,5.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材料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 270余处,清代3 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

13、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精耕细作古代农业发展,主题一,【问题】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发展的表现。,【解析】划分材料层次,从农具改进、水利兴修、农业著作、物种引进等角度概括。,【参考答案】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

14、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的措施,1.强调以农立国,视农业为“本业”,战国秦国商鞅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被历代统治者沿用。 2.奖励耕织,劝课农桑,鼓励生产。 3.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三国时推行屯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等。 4.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多在王朝开始之初,有为君主身上表现突出,如汉初、唐初和明初。 5.重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如都江堰、郑国渠,王景治理黄河,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6.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改革赋税制度。如汉初多年不收田租,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

15、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但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 进步。,人口流动与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主题二,材料一,材料二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都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问题】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及东南沿海地区地位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口的南移。材料二表明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这是其经济实力决定的,共同原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参考答案】变化趋势:总人口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主要原因:南方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主题三,租佃关系新发展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材料 租佃契约关系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至北宋占据主导地位。安史之乱后,包括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宋朝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再加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