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869936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头四中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问的关系。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 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 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 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

2、,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2.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A. 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 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 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 促进了新兴地上阶级崛起【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士”的游说,促进了思想自由发展,由此导致“百家争鸣”出现,B正确;A和C是

3、春秋争霸战争导致;D属于经济上土地制度变化。3.“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A.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B.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C. 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D. 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草拟诏令、审核封驳、执行政令,如此可以起到相互监督与牵制的作用,而集中到一起办公,则不免受人情世故的影响,这显然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故A正确;“三省体制

4、”和“政事堂”都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故B排除;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并不会导致行政效率降低,故C排除;宋代继续加强君主专制,并不存在相权集中扩大的趋势,故D错误。4.宋神宗时的都城开封,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牛羊、酒、茶瓷器等,还有来自日本、阿拉伯等国的货物。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A.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B. 经济政策相对宽松C. 对外贸易呈现水陆并进D. 传统经济结构裂变【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宋代开封城内街道商店较多,商品种类繁多,说明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较为松弛,B正确;古代一直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较为低下,A错误;对外贸易不

5、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传统经济变化是鸦片战争之后,D错误。5.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反映了军机处对各省传达诏令,说明军机处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军机处与大臣专权的逻辑关系,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军机处已失去其绝密特性,故B错误;材料没有把军机处与内阁进行比较,

6、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军机处的职能出发,紧扣材料信息含义,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6.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行列,只有达官贵族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 等级观念日益淡化B. 人口增长粮食短缺C. 中外贸易不断扩大D. 崇尚西方生活方式【答案】B【解析】仅从马铃薯由宫廷美食变为百姓常见美食不能推断出等级观念日益淡化,而且此项说法错误,等级观念在明清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原来的稻麦等粮食作物

7、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此时,便于种植且美味的马铃薯就从宫廷走入寻常百姓家做起了主食,故B项正确。从马铃薯的大众化看不出中外贸易的扩大,马铃薯种子和种植技术一旦传入中国,就不用通过贸易,中国人也能自己种植出马铃薯;而且此时中国尚在闭关锁国,对外贸易没有扩大,故C项错误。仅从食用马铃薯不能看出崇尚西方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7.庄子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庄子接受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性B. 庄子提倡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C. 庄子反映了

8、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D. 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说明世人皆为物所累扼杀了人的本性,尽管所从事的行业有很大区别,但就损害了人的本性而言是相同的,因此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性,答案选D,A C两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B项说法与题意相反。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大陆主要高校迁移路线,据该表可知A. 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运动由此兴起B. 南京政府持续推行教育及人才保护C. 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因战争而中断

9、D. 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格局逐步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大陆主要高校由中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迁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现象,高校由中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迁移有利于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格局逐步改变,故D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已经兴起,并非从高校迁移才开始抗日救亡运动,故A错误;当时南京政府进行高校迁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推行教育及人才保护,而是抗战形势的需要,故B错误;高校迁移并不会使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因战争而中断,故C错误。9.1924年1月,孙中山在解释新三民主义时说:“本党既服从民生主义,则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体主义,均包括其中。”

10、这说明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A. 主张实现社会公有制B. 致力谋求实现社会公平C. 与社会主义本质相同D.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新三民主义,题眼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均包括其中”体现了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故B项正确;而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10.中国第一套完整、系统的新式教科书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新教科书。教科书不仅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还聘请参加编写和审订日本教科书的日本人参与编写。该教科书浓厚的“日本元素”表明A. 中国人期冀国家富强的愿望强烈B. 外国侵略势力力图控制中国教育C. 日本在

11、华侵略势力占据优势地位D.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04年中国教科书的编订出现了向日本学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走上了富强之路,中国教育主张向日本学习,体现了中国人希望学习日本富强之路,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向日本学习,而不是日本控制中国教育,B不正确;C与史实不符;D与材料无关,中国向日本学习,是因为明治维新的成功,而不是传统相近。11.1935年8月,德国驻华军事顾问法肯豪森拟就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向蒋介石建议:“中国应将作战部队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黄河为最后抵抗线。长江封锁对于中

12、部防御最关重要四川则为最后防地,应规划兵工业和发展运输。”该建议A. 反映了蒋介石排斥异己势力的意图B. 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剿共宗旨C. 准确预判了中国未来国家安全形势D. 旨在确保蒋介石对经济重心的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发生与抗日战争之前,其所预判的形式与日本侵华的史实基本相符,由此可以得出,该建议准确预判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全形势,C正确;材料所述是针对日本的侵华,与排斥异己和剿共无关,AB不正确;材料所述旨在应对日本的侵华,D不正确。12.1840年3月.英国曼彻斯特商会主席奠克-维卡在致荚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适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

13、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诃德了。”材料反映出A. 清政府的政策损害了大英帝国尊严B. 英国通过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C. 中英之间的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D. 工业革命使英国急需拓展海外市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寻找原料产地与海外市场,故选D;A项是借口,排除;此时南京条约还未签订,排除B;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13.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首列大权事项,以明君为臣纲之义,次列臣民权利义务事项,以示民为邦本之义。故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而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从材料可知A. 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14、中国政治的发展B. 大纲明确规定采取三权分立共和政体C.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清政府追求的目标【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1908年新政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故选A;中国并未确立三权分立,排除B;1908年辛亥革命并未爆发,排除C;清政府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排除D。14.1931年10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夫国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材料反映了蒋介石A. 注重激发民众抗日的民族精神B. 为推行“攘外必先

15、安内政策”找借口C. 顺应人民抗战要求并积极备战D. 认为当时中国不具备持久抗战的条件【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1931年,蒋介石认为当时中国不具备持久抗战的条件,只得避战,故选D;避战政策并未激发民族精神,排除A;B,C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15.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A. “一边倒”B. “一大片”C. 独立自主D. “另起炉灶”【答案】C【解析】“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在两极格局下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但体现不出“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A错误。“一大片”是20世纪70年代外交方针,是指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处理国际事务,与“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符,B错误。材料可知,中国在建国后虽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但坚持独立自主,不是毫无原则地倒向苏联,故C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原来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的外交方针,与材料不符,D错误。16.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了以纽约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