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课件:第三板块 第一步 专题(十一)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69610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课件:第三板块 第一步 专题(十一)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课件:第三板块 第一步 专题(十一)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课件:第三板块 第一步 专题(十一)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课件:第三板块 第一步 专题(十一)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课件:第三板块 第一步 专题(十一)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课件:第三板块 第一步 专题(十一)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课件:第三板块 第一步 专题(十一)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1,02,03,专 题 (十一),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主干知识宏观把握,专题线索逐一理清,发展历程,时期,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 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 (3)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1)背景:20世纪30年代

2、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发展历程,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

3、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二战后,发展历程,时期,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政策,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凯恩斯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自由 主义,盛行

4、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重商 主义,发展历程,时期,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 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

5、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列宁时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调整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

6、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与专制 (3)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

7、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斯大林 时代 (社会主 义建设 的发展),发展历程,时期,根本目的,特点,政策,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 模式,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专题过关高分练”见“高分练(十一)”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