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69546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3.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BANKUAIYI,01,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ITEM,ITEM,ITEM,NO.2,NO.4,NO.3,高考命题热点化 历史考查由“考查知识”向 “考查智慧”转变,注重鉴古知今,选择题主观化 复习内容由“教材知识”向 “课程知识”转变,拓展知识边界,非选择题自主化 答题方式由“固化思维”向 “多元思维”转变,立足唯物史观,专题跟踪检测,高考命题热点化历史考查由“考查知识”向“考查智慧”转变,注重鉴古知今,选择题主观化复习内容由“教材知识”向“课程知识”转变,拓展知识边界,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一,高考真题聚焦,题目暗含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

2、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暗含热点,由商汤对四面围猎的态度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聚焦立德树人,彰显历史积极育人的价值导向。,意韵深远,以商汤仁德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创设情境,没有任何阅读障碍。,材料浅显,考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考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传统考点 考出深度,走出分封制的常规考点(内容、特点、作用等)。,传统考点 考出新意,海峡两岸同宗同族,血脉相连,同属一个文化圈。,价值引领,四个选项均不直接呈现所学教材知识,而是让考生根据史料分析说明选项与题干的关联度。,考法“新颖”,宗法制的典型史料:族谱。,材料“传统”,题眼颇具隐含,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传承”。,命题功夫 非凡,不考

3、西周的政治,转考西周的文化。,命题视角 已转,依然选择“西周”这一热考时期进行命题。,命题热度 未减,横展纵深提能,汉魏时期的制度沿袭与创新,考点二,高考真题聚焦,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呼应热点,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角度新颖,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的统计。,材料传统,一是材料小,仅仅是汉宣帝的一句话;二是设问角度小,直来直去,直奔主题。,小切口,一是寓意深刻: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系一方安宁,进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暗含热点:这与时下反腐倡廉、整顿吏治息息相关,这更体现了“以

4、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大视野,在知识的 深度上点睛,在知识的 联系上立意,在知识的 外延上命题,政治制度间的传承是维系统治的重要措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所体现的是汉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汉承秦制”是学科主干而非教材主干。,坚持用唯物史观作指导,辩证看待历史现象。,核心素养 的彰显,不为历史表象所迷惑,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传统的 能力立意,古代史书修撰的发展变化(私家撰著官修史书)。,全新的 情境创设,横展纵深提能,选官体制,地方体制,中央体制,时期,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

5、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西汉,推行军功爵制;秦朝以吏为师,推行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秦朝,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西周,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地方 势力强大,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儒士 受到重用,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

6、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重视母族 亲属关系,是指西汉开国功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布衣将相,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考点三,高考真题聚焦,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注重论从史出,形成历史品质,提升史料实证能力。,发散思维,不是考查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而是考查对维系唐朝统治的客观作用。,视角独特,以教材中涉及的藩镇割据作为命题依托。,注重基础,从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呼应

7、社会热点,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解读。,强化 比较能力,以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宰相祖辈的任官情况为命题材料。,注重 时空观念,试题落脚在科举制相对于其他选官制度的社会功用上。,微观设疑,横跨两汉、魏晋、隋唐三大历史时期,整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体现知识的横向整合。,宏观架构,层层深入的 历史认识,直来直去的 历史现象,议政人数增多,更替频繁熟悉朝政的人数不固定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议政机构改名,议政人数增加,议政人员更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系统治。,纵横转换的 历史思维,题在书外,理亦在书外,意

8、在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正确解释历史的核心素养。,素养彰显,经筵经史讲读制度与帝王政治行为的关系。,视角独特,让考生理解中国古代具有重史传统的文化特征及其意义。,立意深远,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以及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角度 创新,在特定时空限制下,史料实证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和甄别。,素养 立意,判断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对同一事件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学术 研究,横展纵深提能,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标准客观, 竞争公平,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

9、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贤能治国, 为我所用,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立法保护, 稳定延续,社会整 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巩固国 家统一,推动文 化发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推动世 界文明,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

10、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培养封建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禁锢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官本位思想,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重才轻品,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四,高考真题聚焦,成如容易 却艰辛,看似寻常 最奇崛,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内阁有什么权力?内阁的权力来源于谁?内阁权力膨胀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设疑、层层解答,方能得出正确答

11、案。,以最基础的知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切入,以最“顺理成章”的结果(内阁首辅权倾一时)引申,以最隐蔽的手法(现象所反映的本质)设陷,彰显命题者的良苦用心。,行政效率更加高效、便捷的大部制机构改革。,呼应 社会热点,废行省,设三司 政出多门,效率低下 派巡抚总理地方军政与民政。,注重 逻辑推理,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传统 命题角度,由最初的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这一变化所体现的中枢机构变化,体现了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运用。,能力立 意之高,从明初年一直到明朝中后期,体现的是大时段的时空观。,时间跨 度之长,以宦官擅权这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异化现象为素材切入命题。

12、,命题视 野之宽,横展纵深提能,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节制 君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 皇权,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职权 分明,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相权 三分,皇帝始终牢牢把持着国家的最高权柄,内阁不仅要受到皇帝亲信司礼监太监的牵制,更始终屈服于皇权的重压之下,内阁的演变 完全取决于

13、 皇帝的意志,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分,权力、地位差距非常之大,以至于各阁臣往往为夺取、维持首辅地位而相互倾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局的不稳,内阁斗争 激烈,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内阁与司礼监 微妙制衡,内阁大臣的选拔,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重要职位上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体系完整 模式固定,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非正式,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能强,决策封闭性特征

14、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密,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速,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简,首先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财政改革是影响 地方行政层级嬗 变的重要因素,纵观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下稳上动是地 方行政层级结 构变化的特征,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

15、辅,沿袭变革是历 代地方行政层 级变迁的主线,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中央集权是推 动地方行政层 级变化的主因,非选择题自主化答题方式由“固化思维”向“多元思维”转变,立足唯物史观,高考第41题增分策略,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在与中国生丝贸易中获利丰厚,荷兰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荷兰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下大肆对外进行殖民扩张,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24年”是明朝末年,考生应联系所学知识,此时正是明末战乱之际,荷兰正是利用明朝政府无暇他顾这一时机趁机侵占台湾。大多数考生往往忽略这一隐性信息而失分。在答背景类题目时,考生视野要开阔,不要仅仅局限于材料,更要挖掘材料隐含信息,荷兰与西班牙在殖民扩张中进行争夺,扩大对中国的贸易,获取高额利润,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东印度公司成立”的隐性信息是荷兰殖民扩张的方式,即建立殖民据点,大部分考生仅是看到了荷兰的殖民扩张,而不能挖掘其隐含的信息,进而难以分析得出荷兰侵占台湾的目的也是为了建立殖民据点,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