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69544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八 统筹理主干线索(一):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线索(二):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线索(三):

2、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线索(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

3、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高度析高考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变革,已经走过60余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回首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新中国的工业化路径、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民教育的发展之路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在复习备考时,首先要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尤其是“一五”计划的实施,认识“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其次,要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世界视

4、野中的改革进行对比,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独特性,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最后,结合人民教育发展的历程,认识教育作为孕育和推进人类文明、社会变革的“生命源”,作为构建新的国民素质和科技创新工程的奠基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改革的复杂局面开始逐步显现,社会快速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发生在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些变化在速度、广度、深度、难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围绕当今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一带一路”、大气环境治理与低碳发展,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等),理解“十三五

5、”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的新变化,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考点一新中国的工业化路径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转换思维的角度1.(2018全国卷)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2(2018全国卷)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

6、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命题者说命题情境鲜活均以漫画作为命题材料,人物形象生动,信息更直观。高考热度不减均考查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一五”计划。价值观念引领一是突出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二是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解析:1.选B漫画以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为焦点,体现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中“量布做新衣”的信息不符。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漫画中“1956年”的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不是漫画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2选D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7、,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A项时间不符。“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考法(二)挖掘认知的深度3(2016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命题者说逆向思维减少住宅建设、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目的是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即扩大积累率,为工业建设服务。家国情怀国家独立富强的必要条件:工

8、业化。解析:选A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考法(三)拓展教材的宽度4(2015全国卷)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命题者说中外关联中、美、英三国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理

9、性认识不要被数据所迷惑,要注意中国自身的纵向比较,高速度数值的前提是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展开的。解析:选A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横展纵深提能1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借鉴创新社会经济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

10、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发展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中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一五”计划,立足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选择这一战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1)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一个历史的传承

11、过程。中国走向现代化,是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业的举措,说明发展重工业生产,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一五”计划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新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新中国的经济是从旧中国那里接过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没有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到了1952年年底,尽管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时间得到相当的恢复,但是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还只占43.1%,在工业总产

12、值中,生产资料的产值只占35.5%。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十分落后和经济总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重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因此,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3)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依靠和学习苏联发展自己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向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

13、化模式本身也对我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4)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上孤立新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封锁新中国,致使新中国无法通过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并取得援助。朝鲜战争的爆发直接导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公开武装对抗。在这种严峻险恶的国际环境下,新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摆脱对外部的依赖,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国防上的现代化。考点二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转换思维的角度1(2014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

14、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命题者说回归历史现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时期。把握历史概念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建立历史联系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开展,使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这急剧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量,粮食供给矛盾严重,粮食计划供给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解析:选B“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信息与A项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

15、,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故排除D项。考法(二)拓展教材的宽度2(2014全国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命题者说历史背景“一五”计划期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施,粮食购销形势严峻,粮食市场开始动荡。历史概念“统购统销”: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历史解释将农民的经济生活纳入国家的计划管理体制。解析:选C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2年完成,A项错误;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与农村政权建设关系并不大,B项错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说明国家将粮食的统购统销纳入到了计划体制之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C项正确;国家控制粮食市场有利于工业化建设,但与劳动力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