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78647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积极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积极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积极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积极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极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三农” 工作的核心。近年来,哈拉直沟乡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走出了一条突出地域特色、发挥区域优势的农民增收之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一、农民收入呈现阶段性增长以重点年份为标志,全乡农民收入的增长大体上可分为六个阶段。 1978-1983 年的低收入持续期。197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82 元,1983 年为 75 元。1984-1985 年的高速增长期。期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特别是 1

2、984 年包产到户以后,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提高十分显著,1985 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73.5 元,年均增幅达到 21%。 1986-1990 年的慢速增长期。这五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进入低潮,特别是 1990 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几乎停止。到 199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355.87 元,五年间年均增长 5.4%。1991-1995 年的快速增长期。这五年间,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和在本乡镇内从事二、三产业活动的人数大幅增加,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多,到 199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60 元,五年间年均增长 19.3%。 21996-2000 年的较快增长期。

3、200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96 元,五年间年均增长 13.16%。 2001-2010 年的稳步增长期。201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472 元,七年间年均增长 18.6%。 二、农民收入变化特征农村改革以来,全乡农民增收大致经历了主要通过农产品产量增收、农产品价格增收、劳动力转移增收三个阶段,农民的各类收入全面快速增长。2010 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864 元,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是近 10 年来最快的一年。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3862.68 元相比,高出1001.32 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5919 元相比,相差 1055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为

4、 2980 元,所占比重为 61.3%;转移性纯收入为 1884 元,所占比重为38.7%。与 1995 年相比,家庭收入年均增长 62.3%。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农民收入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改革开放之初,农民收入基本上都是实物收入,随着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1984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货币收入已达到 18.27%,2010 年,农民收入中的货币收入比重已达到82.34%。 (二)家庭经营收入仍占重要地位,比重渐趋下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紧密结合,家庭经营收入迅速增加,成为

5、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 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1601.31 元,占全部纯收入的 36.9%。同时,由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结构日趋合理,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3势,与 1984 年相比,农民家庭经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 35.81 个百分点。 (三)工资性收入比重明显上升。改革开放之前,农民收入以分工及分配的实物收入为主,工资性收入基本 为零。乡镇企业的壮大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 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2010 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 1801.1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已达 37.1%。 (四)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新的组成部分。在走向

6、市场的过程中,农村家庭拥 有资产的增长使农民的投资理财观念不断形成和完善。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调整使农民直接或间接地取得部分转移性收入, 农民非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改革开放前,农民财产 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基本为零,2010 年已达 116.24 元,占纯收入的 2.4%,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新的组成部分。 三、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 30 年来,全乡农民持续增收,主要是国家、省、地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的结果,也是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一)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推行的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效益提高的农村政策,对农 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7、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改革政策。 1984 年起,农村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 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 产率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村改革以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动农业科4技进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产量的增长及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农产品价格政策调整显著地提高了农业效益。时至今日,除粮食以外,其他农产品价格实现了市场定价。由于粮食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粮食价格成为农产品价格体系形成机制的核心,粮食价格上涨必然带动各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8、。农产品价格上升已成为农业增收最有效的方式。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30 年来,县委、县政府引导农民群众不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并大力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旨在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农业结构调整使农民的市场观念增强,提高了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从而带动了农民增收。认真贯彻落实惠农强农政策。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三农 ”问题,着力提高 农业生产效益,加大了惠 农政策力度,相继出台了退耕还林补贴、农机具补贴、撂荒地复耕补贴、种粮综合直补、生猪补贴、农业税全免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大力发展劳

9、务经济。近年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县委、县政府利用网络、广播等方式,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同时还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二)工业化是农民增收的强有力因素。2010 年,全县GDP 总量达到 46.16 亿元,第一产实现增加 值 6.6 亿元,增长 6.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3.5 亿元,增 长 33.87%,第三5产业实现增加值 13.65 亿元,增长 7.8%.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扩大。农村劳动力获得了空前的就业机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迅速转移,劳务收入迅猛增长。工业化拉动

10、农民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动力源。非农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和工资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农民增收。改革开放以来,哈拉直沟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工资性收入从无到有,到 2010 年达到人均 2142 元的水平,已超出农民纯收入的传统最大来源家庭经营纯收入。(三)农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因素。农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农业发展表现为农产品产量增长和结构优化,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推动第一产业收入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大幅度增长,2010 年与 1978 年相比

11、,哈拉直沟乡粮食产量增长了 1.75 倍、蔬菜产量增长了 15 倍、肉类产量增长了 5 倍。优质产品、特色产品等特色种养业逐渐兴起,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等新型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收入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农民增收。2010年农民经营第一产业的纯收入为 738.5 元,较 1984 年增长了 5 倍,年均递增 7%。第一产业纯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低于农民纯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但仍然从基础上保障了农民纯收入的快速增长。6第一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中的基础部分。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农业从业人数逐步减少。劳动力转移有效地拓宽了农民收入来源渠道

12、,导致第一产业收入在迅速增加的同时而占纯收入比重逐步降低。但是,到目前为止,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村经济的支撑产业,仍然也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2010 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 61%;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第一产业纯收入的比重达到 31.11%。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近年来,我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也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目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产品低层次趋同,造成结构性过剩,价格偏低导致农民收入锐减。以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为例,人均纯入

13、来自种植业的就占到 80。小麦、马铃薯、油菜是该村的传统优势大宗作物,由于国家粮、油价格的调整,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据统计,仅小麦、马铃薯、油菜三项收入 2010年比 2001 年减少 60.3 元。(二)农民种地投入相对增加,比较效益降低。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产品价格比,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有提高,特别是种子、柴油价格攀高不下。二是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灌溉用水用电都有所增加,相应增加了投入。三是个别农资部门及经营者受利益驱动,或售假卖劣,或宣传误导农民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也相7应地增加了投入,使比较效益降低。 (三)非农产业发展滞后,非农业收入在纯收

14、入中的比重较小。哈拉直沟乡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个体私营企业及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70的农民都在从事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全乡来自非农业的收入只占纯收入的 10。 而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 80来自非农业产业。(四)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赶不上时代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目前,哈拉直沟乡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还不高,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速度较慢,获取信息门路少,以致种田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能在传统农业的水平上经营运作,缺乏大的起色,收入难有较大的突破。 五、今后工作思路预计到 2015 年,哈拉直沟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 8944元,年均增速 12%以上。

15、为了促进全乡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新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寻求新突破。坚持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调整种植结构,大幅度压夏扩秋。顺应市场规律,扬长避短,调整产业结构,大幅度压劣扩优,着力优化以蔬菜为主的无公害生产布局。粮食生产上,要突出依靠科技、优化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蔬菜生产上,要在巩固好现有布局的基础上,逐步向二阴地区和边远山区扩展,重点在规模化和标准化上升级。特色产业发展上,要着力培育“一乡 一业、一村一品” ,致力发展品牌农业,重点要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和8商品化程度上多下

16、功夫,稳中求进,逐步做大做强,促使冬小麦、大蒜、油菜、玉雕等产业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畜牧业生产上,重点要加快养殖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推广舍饲养殖、配合饲料、秸秆青贮氨化等生产技术,扶持生猪、奶牛、肉羊、肉鸡大户创办示范基地。通过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二)在发展劳务产业上寻求新突破。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战略举措,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拓展非 农就业增收空间,着力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要鼓励 农民就近转移。重视扶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企业和各 类中小企业,扩大农业产业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二三 产业的就业容量,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企 业向小城镇集中,促使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 转移,从事非农产业。二要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积极开展异地 劳务输转,注重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劳务协议,寻找和开辟新的 输出渠道,加大信息、维权等服务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