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章复习与测试节 教案 (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58748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章复习与测试节 教案 (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章复习与测试节 教案 (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章复习与测试节 教案 (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章复习与测试节 教案 (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章复习与测试节 教案 (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章复习与测试节 教案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章复习与测试节 教案 (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血液是“生命之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识别血细胞的形态(2)说出人体内的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3)举例说明贫血和发炎等病症的表现和原因。2、技能目标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3、情感目标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教学对象分析1、初一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2、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根据本学科的特

2、点,引入本地或最近发生的学生比较了解的真人真事,也可以剪辑一些录像资料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并从中提出问题。3、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教学策略和教法设计课堂组织策略创设点按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活泼生动,有效的生物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功能。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些恐惧,因此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让学生回忆

3、和讨论血液化验单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可以用畜禽的血)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中的2个问题,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有关知识。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生物活动,从而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辅助策略,借助实物模型、教具、实物投影仪及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实验。教法边讲述,边观察,边实验,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各种血液化验单。2、准备加抗凝剂的和未加抗凝剂的家畜(家禽)血样,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3、制作有关血

4、液的CAI课件(或录像、投影片、挂图)。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引入:身边事血液探究:1、血液分层现象演示实验2、阅读血常规体验单。3、分析归纳血液的组成:血液:血浆、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观看课件(或录像)培养展开联想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课前的准备,自由发言,提出有关血液方面的问题,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积极相互补充。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成了几层?来源:Z_xx_k.Com认真阅读课本“小辞典”,理解化验单中的RBC、WBC、Hb、PLT各表

5、示的意思,并关注以上各项的测定值。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归纳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在什么层?播放CAI课件,用优美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互相补充。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和课外获得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真做好演示实验(1)先简述演示实验做法。(2)(结合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归纳。(3)提醒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各部分的颜色和各部分的比例大致是多少?指导学生阅读,强调着重注意“项目”和“测定值”这两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归

6、纳,并及时给与鼓励性评价。从血液的组成及功能来分析,师生共同小结血液的成分。I血浆(1)主要成分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2)主要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体内所产生的废物。边听老师讲解边观看挂图。结合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成分思考并推断血浆的功能。教师简单讲解,出示血浆成分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II血细胞探究: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目的要求:认识红细胞、白细胞)方法步骤: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讨论:(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最多的是哪几种细胞?(2)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事先预习,明确实验的目

7、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来源:Zxxk.Com操作、观察并思考。(1)阅读课本P26“小辞典”和图(2-1)血细胞图。(2)思考、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答疑强调注意事项。巡视检查指导。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引导分析,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得出结论。1、红细胞(1)红细胞在血细胞中数量最多,呈两面凹的团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2)血红蛋白: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特性:含氧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含氧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功能:具有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3)贫血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或血液中红细

8、胞数量过少。2、白细胞(1)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较少。(2)功能:包围并吞噬病菌,对人体有健康保护功能。(3)发炎与化脓3、血小板(1)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态不规则。(2)分析资料(3)功能:具有凝血与止血的作用。展示未加入抗凝剂的家禽血样。血友病简介血栓的形成与预防根据实验中观察,并结合课本图示及“小辞典”内容,思考回答。思考,寻求解答。观看课件,听讲思考。思考,回答。(1)联系生活实际及所搜集的资料。(2)阅读课本P26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的症状及治疗方法。阅读课本“小辞典”掌握白细胞的正常值。观看课件(或录像)及挂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产生感性认识,推断白

9、细胞的功能。(1)阅读课本P27.(2)联系生活实际及收集到的资料,开展讨论,分析并作出回答。回忆为何在实验中没有看到血小板,结合课本图(2-1),显微镜下的血小板,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认识血小板的形态。1、阅读课本P27病例分析。2、认真观察,思考对比,分析未加入抗凝剂的与加入抗凝剂的家禽血样的区别。3、回忆鼻出血(或小伤口出血)时自己的处理措施,思考止血的原因。课件查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出示课件(投影片、挂图)引导分析,得出结论。为学生了解血常规化验单做铺垫。设问: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并引导分析。出示课件,讲述血红蛋白的特性。来源:学|科|网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设疑:引入贫血,组织学生讨论,分

10、析得出结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正常值,并加以说明,为学生解读化验单做铺垫。来源:学科网出示课件,组织学生观看。设问白细胞有何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设疑:(1)白细胞数量过少会引起哪些病症。(2)身体某处出现外伤,伤口周围为何常会出现“红肿”甚至“流浓”。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归纳,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回忆实验中为何看不见血小板,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投影片、挂图)。了解血小板的形态,提出血小板的正常值。组织学生对比观察加入抗凝剂的和未加入抗凝剂的家禽血样,引导学生分析。强调观察

11、血块周围的淡黄色液体,引导学生关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组织学生讨论,并通过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简介血友病和血栓的形成。III能力训练(1)课本“大家谈”(2)简述或列表分析,比较血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3)知识链(4)实际运用“想一想”试试看。依据所学知识(1)再次回忆贫血的原因。(2)讨论白细胞多(少)对人体的影响。来源:学&科&网简述自行设计的表格,说明血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对照自己的上述设计,阅读“知识链”,回忆今天所学内容。根据所学知识,解决“想一想”和“试试看”中的问题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分析,作出的评价并鼓励学生。教师参与学生的设计,评价并激励学生。巡视指导,答疑。教师参与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IV课外关注:“开眼界”选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阅读关于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的资料,并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共同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