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55527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课程标准】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联系现实,让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废除科举制的必要性;联系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了解申报等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认识到

2、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清末民初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和学习先驱们的开拓创业精神。【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北大风光”)师:北大是很多人的梦想,你知道北大的来历吗?(学生根据教材谈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展示课题: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评价:很好地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历史与学生生活相距不再遥远 ,用一所学生们极其向往的大学引起学生们追逐其历史的兴趣,灵活生动得开启新课的教学,改变以往枯燥教学的弊病,使学生

3、耳目一新。但过于重视华而不实的外表,也不利于教学的进行,没有与上节课教学很好的连接,导致学生学习出现断层,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建立,存在一定弊病。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师:京师大学堂创办于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改名为北京大学?(1898年,维新变法时期开办,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课件展示图片:校牌、京师大学堂旧址、北京大学西门、学堂章程、讲义)预习检测师:请同学们回答有关于京师大学堂的一些问题。1、办学原则:以传统学科为主体,引进西方学科,中西结合2、地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3、影响: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展示课件“友情链接:你知道一塔湖图是怎么回事吗?)(学生自由回答)(展示图片: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增加课堂趣味,也适当进行理想教育师:北京大学的“一塔湖图”,即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暗含北大人的精神品格,使人一进人北大校园,就感受到一种活跃的思想,开阔的胸怀,创新的精神,激起热爱知识,热爱科学,追求知识,勇于创新的向往。希望大家有朝一日梦想成真,早日进入燕园。评价:优点是紧密联系导入内容,展示了京师大学堂的学习氛围,古今结合,学生更乐于追溯它的历史。但是缺点有很多,比如知识只流于表面,没能深入探究内在深刻性,用课件展示会使学生减少思考过程,不利于其历史思维的培养。过于把时间停留在北大上,

5、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对于教学衡量有失偏颇。二、废科举,兴学堂师:你知道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吗?(学生根据教材回答: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材料:“大学堂以谨尊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奏定学堂章程)(学生根据教材得出结论,奏定学堂章程确立的也是中西结合的教育宗旨)尊重论从史出,有根有据师:奏定学堂章程将教育分为哪几个阶段?(学生根据教材回答:初等阶段、中等阶段、高等阶段)教师提示学生这种划分跟我们今天的划分很类似。师:这样以后各地逐步建立起了各级新式学堂。师: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科举制的腐败,科举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需求了,1905年的时候,清政府宣布废

6、止科举考试。想一想:为什么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学生讨论回答)师小结: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师:科举制从创立到完善,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科举制却又被废止了,从科举制的兴起到废止,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一条什么规律?(提示学生从“与时俱进”的角度回答。)让学生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悟出道理,总结出规律,培养历史感无能力和对历史的现实应用能力。评价:这一部分是本课重点与难点,总体来讲教学任务实施得还是比较好的。在“废科举、兴学堂”这一子目中,开始就以一道材料分析题开始,引

7、导学生们思考总结,培养其历史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加之合理引导。同时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这对处理现实问题和应对考试中与时事结合的题目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三、申报的创办师: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也逐渐在发展。师: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的报纸是哪一份?(学生根据教材回答:申报(图片:申报)知识归纳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归纳:申报的特色和影响(学生自由回答)师小结:特色紧密结合生活,属商业性质的报纸,内容丰富,新闻量很大并注重真实性。影响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评价:这一部分申报的创办是当时很有标志性的文化现象,而且申报报道了当时一系列大政要闻,这部分可以从一些例证上使同学

8、们得到熟悉,并自主总结出其特点与影响,切实感受当时这一文化阵地的重要性以及其文化启蒙的功绩。我认为如果这样讲,要比本教案更能锻炼学生,培养其能力。教案很中规中距地完成了教学知识的普及,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师:你们知道新华字典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呢?师:(简单介绍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师:你能概括出商务印书馆的特色和影响吗?(学生根据教材:特色以编译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影响:是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评价:这个知识点较小,考试应以小知识点考核,所以不必剖之过深。教案设计开始以大家熟悉的新华字典开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探究商务

9、印书馆的特点与地位。让学生明确记住它的特色和影响就是这一部分最实际的要求。这里不适合再花时间让学生归纳,浪费教学时间。【本课小结】本课讲述了清末民初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自从鸦片战争英国殖民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进行了各种近代化的尝试。这一时期的中国,教育文化方面不断被渗透着各种西方元素,往一种多元化和近代化的方向发展。本课内容比较简单,重点在于掌握众多的被认为“第一个”或者“最大的”知识点。本课总评价:总的来说,本课是较新设立的民初思想文化类型课,小知识点要求较高,在大的分析简答题中较少出现,知识点较为零碎,这要求教师列好体系使学生更好地串联起知识便于记忆。本教案还是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再加上大量课件的运用,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乐见的课堂学习。老师如果按本教案教学,会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产生良好导向,促使学习中的发散思维得到延伸。本课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很好地衔接上下两节课的知识点,思想文化在这个时期有很大的承前启后性,本教案在这方面没有做得太好,这是唯一的一大缺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