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示范教案:6.5词五首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54940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示范教案:6.5词五首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名师示范教案:6.5词五首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名师示范教案:6.5词五首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师示范教案:6.5词五首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示范教案:6.5词五首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一、简介背景,导入课题宋代边疆战事频仍,先后抗击西夏、辽国和金国的入侵,国运不安,国土有危,许多爱国志士也就自然而然激荡起了驰骋边疆、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如范仲淹、苏轼、岳飞、文天祥、陆游、辛弃疾等等文官武将都曾留下慷慨激昂的文字表达自己爱国报国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愿望。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品读三首爱国词作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二、三词并读读出力量,读准感情1.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地朗读一遍这三首词作,读出豪放词应有的力量。2.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和诗歌大意,再将这三首词自己出声地朗读一遍。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一首词作谈朗读要求和理由,并鼓励学

2、生按自己的理解为大家朗读词作,读准感情,读出味道。 渔家傲:应读得深沉豪迈,因为它描写了深秋塞外的苍凉景象,表达了将士们思念亲人和渴望立功的复杂感情。江城子:应读得昂扬奔放,因为这是苏轼在狩猎和饮酒后兴致勃勃的即兴之作,应读出太守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不服老的斗志。破阵子:应读得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因为辛弃疾在词作中既有魂牵梦绕、壮志难酬的慨叹,也有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激扬情怀。(本处设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对词作的理解具体到词句,适当深入地品析内容、写法和思想感情,用动情朗读带动细致品味)4.请同学们带着应有的感情再次动情地朗读这三首豪放词作,不但要读出力量还要读出作者深深的爱国情。三、三词并

3、析结合词句,描绘形象 这三首词的作者相信同学们并不乏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此时任陕西经略副使,镇守西北边疆,旷达洒脱的苏轼因不满变法被贬密州太守,而辛弃疾则因力主抗金被弹劾罢官赋闲家居,三位爱国文人,三种不同际遇,透过词作,你看到了他们当时怎样的生活和情志呢?请你展开想像与联想,用“读,我仿佛看到一位”的句式表达你对人物的理解。示例: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仿佛看到一位精神矍铄、意气风发的老迈太守,贬官密州的他身上似乎看不到一丝低沉与失落,策马扬鞭,率众狩猎,似乎要与射虎的东吴统帅孙权媲美,豪迈之状引来众人追随观望。当满载猎物而归之时,太守酣饮尽兴,不甘年老的他期待能如云中守魏尚一样,晚

4、年受命,继续为国家效力,驰骋疆场,杀敌立功。四、三句并举诵读名句,感受精神多媒体出示三首词作的抒情言志名句。三位爱国文人都借豪放词作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透过这三个抒情言志的名句,你读出了他们怎样的情怀和精神?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报国思亲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爱国报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忠君爱国五、布置作业1.课下搜集文人志士抒发爱国报国情怀的诗词名句,汇集积累成一个爱国诗句专题。2.选择自己崇敬的爱国志士的诗文和事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表达赞叹景仰之情。板书设计豪迈之词爱国之心渔家傲深沉豪迈白发将军报国思亲江城子昂扬奔放矍铄太守爱国报国破阵子激昂慨叹

5、赋闲武将忠君爱国教学反思一、重组文本,展开同流派、同主题间的联系比较阅读。来源:将五篇词作重新排序,按婉约闺情和豪放爱国分成两部分讲授。多篇并讲和比较阅读容易变得琐碎混乱,教师可以巧妙地选择几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同与不同。比如此课教学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比较,三首爱国词作朗读感情的处理,三位爱国形象的描述等处设计,问题不琐碎,条理不混乱,学生品析方向明确且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二、用动情地诵读带动细致地品味。 诗歌教学切忌忽略诵读而只究词句,教学生读好一首诗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教他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蕴和内涵。本课教学中,教师动情朗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想像画面读诗歌,体会情感读诗歌,知人论世

6、地读诗歌,多种诵读方式交替使用,以读带品,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鉴赏去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境。资料链接李清照词作的愁情主题常丽娟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究其词作愁情主题,我认为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生离死别的惆怅感李清照多才多艺,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生活十分美满。无奈,结婚不久,明诚即负笈远游。女词人真挚细腻地写下了自己对丈夫的深深思念:“红藕香残玉簟秋。清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

7、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上阕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蕴,极为含蓄。下阕“无计”“才下”“却上”,把思念之情渲染到了极点,浓得化不开了。细细品味,读者的心都禁不住绞痛起来。醉花阴中,重阳佳节,诗人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西风乍起,卷帘而入,使人愁思更深。自己因相思而憔悴,就如眼前这黄花一般。一个“瘦”字,把“愁”推向了最高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以上这些词,是表现“生离”之愁的。再来看看词人又是如何表达她的“死别”之愁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

8、愁。”(武陵春)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只因“物是人非”,所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抽象为具体,表达心中悲愁之多。二、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感来源:Z.X.X.K如果李清照的愁仅仅只停留在个人的生离死别之上,那么她的“愁”当然也只能算是一般的“闲愁”了。但是,当我们透过字面细细品味,就读出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叹息,对故国乡关的深思。公元1127年,北宋首都沦陷。李清照先后遭受夫死,图书典籍、金石古玩丢失的惨遇。词人的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词的创作风格上更是沉郁凝重,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其中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

9、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等句,表达了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在当时有它的现实意义。永遇乐更是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在元宵佳节的融和天气中,人人都在诗酒庆祝,女词人此时心中有着愈发难言的痛苦。友伴来相召,一一被词人委婉谢绝。词人此时所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及时行乐,不是醉生梦死地求解脱,而是思念“中州盛日”,金瓯无缺的旧时盛况。这就正好说明在经过兵火之后对现实所怀有的深忧,使作品里这位女词人的形象同那些在东南半壁江山里香车宝马、寻欢作乐的人物有所不同。因此,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的“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

10、悲哀和国破家亡的悲愤等等交织而成的。三、伤春惜春的生命悲凉感生命是一种处于永恒展开的时间序列,其间必然伴之以自强不息的生命追求。然而,这种崇高的生命追求又必然要受到生命本身(终极意义上的)的阻遏,产生最具永恒意义的深刻的生命的悲凉感青春易逝、生命短暂。李清照的词中,也包含了伤春、惜春的生命悲凉感的“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一觉醒来,经过风雨的海棠花憔悴不堪,眼前的情景牵动了女词人的心弦时序变迁,春色又减,青春易老啊。此外,如诗句“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蝶恋花),都深深地体味到了青春易逝的无奈和悲凉。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纵览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吧,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炼,是炼狱的铸就!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终造就了她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选自文学教育2007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