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示范教案:6.4出师表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54937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示范教案:6.4出师表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名师示范教案:6.4出师表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名师示范教案:6.4出师表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师示范教案:6.4出师表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示范教案:6.4出师表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一、再读文章,理清脉络通常我们要劝勉和打动某人最好是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同学们再读出师表,循着理与情两条线说说诸葛亮在表文中是如何说理陈情的。理线:(1)劝勉后主,提出建议:开张圣听;不宜偏私;亲贤远佞。(2)出师的准备和意义: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情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二、理线探究变换角度,说理评理诸葛亮的理说得是否好,还

2、要看读的人能否领会他的良苦用心,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站在后主刘禅的角度,用一位年轻君主的眼光去读一读出师表。 1.三条建议的目的在于劝勉后主内修政理,励精图治。如果你是刘禅,你认为哪一条建议最为关键?亲贤远佞最关键,是君主用人的根本原则,也是前两条建议能够施行的基础。诸葛丞相将其放在最后陈述可谓用心良苦,是为了告诫我谨慎用人才是重中之重,才是“汉室之隆,计日而待”的必要前提。 2.自古忠言逆耳,要让一个昏君接受自己的良言十分不易,如果你是刘禅,读这篇表文时诸葛丞相的哪些言辞最能触动你呢?学生可能会据此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用蜀汉危急的情势给后主以

3、紧迫感,因危机感而自励。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指出蜀汉拥有忠臣良将的优势,使后主对国家不失希望。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用历史经验印证观点令人信服;用先帝观点影响和打动后主。文章多次提及先帝处处以先帝的遗德遗训告诫后主,而不以丞相身份直言,有力度,有分寸。三、情线寻迹变换角度,陈情抒情让我们再作一次畅想,46岁的诸葛亮华发早生,忧思忡忡,出师北伐之前,他写罢此文,“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此时这位两朝开济的老臣心中会翻涌着怎样的情感呢?结合对历史的了解,请

4、你站在诸葛亮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来表达一下他此时的想法。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委以重任的沉重责任感。对后主刘禅的担忧和期望。出师北伐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四、拟写感言效仿古人,凭吊蜀相“临表涕零”的情态将这位老臣勤恳尽责、忠心耿耿的形象定格在了历史的画面中,读隆中对我们认识了一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理至而情深的出师表又让我们感受到他更加动人的一面。为了完成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他六出祁山,直至54岁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的志向和事迹令一代代英雄志士欷歔叹惋,泪沾衣襟。多媒体出示文人志士吟咏诸葛亮出师表的诗句。请同学们也动笔写下自己品读出师表的感言,效仿古

5、人,凭吊蜀相诸葛亮。示例:一策一表一尽瘁,千古一相一卧龙。 学生大声读出自己拟写的感言,教师根据情况加以点评。五、布置作业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请自选角度,如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写出你的看法,100字左右。板书设计出师表开张圣听感激之情 赏罚分明效忠之情亲贤远佞期望之情理至而情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设计特色着重体现在能够多重铺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愿望。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教师用岳飞书出师表的故事动情地导入课文,自然而深沉,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品读出师表的兴趣,带着疑问和崇敬之情去亲近文本。另外,在理清文章情与理两条主线之后,对文章内容及写作特色的

6、分析回避直接的发问,而是通过两次假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析文章,先站在后主刘禅的角度以君主的身份读文,畅谈诸葛丞相言辞触动自己的地方和原因,然后化身诸葛亮,体会他出师之前复杂的心境和情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陈情抒情。这样的情境教学,让学生有了自主阅读感受的余地,不同于以往对经典篇目逐段讲解,问题摞问题,方向明确答案唯一的解读方法。既巧妙地指明了方向,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和表达的个性,可以将文本读得更丰富,更精彩。课堂最后一个环节仍然笼罩在特定情境之下,不过变换了方式,用历代文人志士吟咏诸葛亮和出师表的诗句引发学生的凭吊赞叹之情,表达自己对蜀相诸葛亮的敬佩之情,自然地将尾声变作高潮。资料链接从出师

7、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朱庆和周秦汉唐以来,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不胜枚举,为何唯独出师表独树一帜?我们认为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论辩的说服力。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意思是说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可用深刻的道理说服对方,讲明形势告诫对方,申明利害关系诱导对方,用言语激起对方的感情,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对方。出师表难能可贵之处正是他在一“表”之中综合使用了“理、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艺术,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势禁之。出师表起笔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从先帝创业之

8、志未竟说起,分析当前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蜀汉国力最弱,不及魏吴二国,如不发愤图强,则难与曹、孙持久并存,有被他国吞并的危险。以此提醒后主刘禅注意。尔后又亮出一道“希望”之光,“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在指出不利的形势下,分析了有利的主观条件:文武官员受到先帝的恩遇,想在后主身上报答。这就又使本来吓得“汗颜”的后主稍镇定了一下。也是下文“喻理”的契机。那么,怎么办?“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分析目前形势,说明战略后方已经巩固,兵员装备已经就绪。条件成熟,应当出兵完成大业。以上是分析

9、形势。理喻之。诸葛亮在讲明当前形势之后,接着便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项建议,并用深刻的道理进行说服。第一是“开张圣听”;第二是“陟罚臧否”;第三是“亲贤、远佞”。讲明“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振奋志士精神。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阻塞了忠谏之路。在“法治”方面,诸葛亮提出严明赏罚,并对执法中可能出现的标准不一和“偏私”这两种情况提出告诫。“陟罚臧否”万万不能因“宫中”“府中”而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明确评判人的好坏,一律以法律为准绳。言外之音,你当国君的不要以己意从中干预。大政方针确定之后,使用什么样的人去实行就成了关键。他告诫后主一定要“亲贤

10、臣,远小人”。只有依靠死节之臣,才能保证北伐成功,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通过“理喻”,切盼后主采纳“忠谏”。利诱之。诸葛亮在劝告过程中,反复申明了处理内政和人事方面的利害关系,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及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经验教训作对比,特别强调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是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的大事,不能不高度重视。为此,向后主推荐了一批可“亲”可“信”的贤臣,文臣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武将有向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而且都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希望后主“亲之信之”,以求汉室兴隆。否则,失去他们的辅佐,汉室就江山难保!把“亲贤”“远佞”提高到汉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观照,警儆后主,

11、这样的“利诱”无异于一剂猛药。激怒之。刘勰在情采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他把“情”和“理”喻之为“经”和“纬”,也就是说,文章的思路,文采是不能离开情和理的。出师表正是以“激情”(动之以情)进行“明理”(晓之以理)的。综观全“表”,始终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表达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父子、以身许国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从感情走向来看,一开始从先帝“中道崩殂”落笔,这就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意在引起刘禅深思:该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帝遗愿。接着依次说道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以及论史时的“叹息痛恨”,

12、既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包含了激励刘禅要效法先帝,发扬先帝“遗德”。自叙本人身世,受先帝赏识而感激“出山”,以及“受命以来”的工作过程,抒发了效忠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在谈论各方面的责任时,诸葛亮面对后主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要求刘禅委以重任,“臣不胜收恩感激”。从感恩到“临表涕零”的结束语,道不尽临行时依依不舍之情。尽管上此“表”时诸葛亮并不在朝,而在千里的汉中,然而,我们每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作为一名忠臣诸葛亮不仅直言敢谏,而且善于劝谏。出师表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除了“亲贤远佞”的深刻内容外,还巧妙地将“理、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手法融为一体,收到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双重艺术效果,成为章表写作的典范。(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35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