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示范教案:1.3星星变奏曲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54902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示范教案:1.3星星变奏曲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名师示范教案:1.3星星变奏曲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名师示范教案:1.3星星变奏曲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名师示范教案:1.3星星变奏曲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师示范教案:1.3星星变奏曲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示范教案:1.3星星变奏曲 优秀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星星变奏曲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独特的美,适合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教学活动还应强化诵读,在熟

2、读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能力目标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突破方法: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这样的几个“特定”,跟学生都很遥远。所以,这种种“特定”必须由老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对于第二个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理解语句的内涵,感悟

3、诗歌的意境的方法来解决。难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来理解诗意。然后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把握诗中特殊句式(“如果谁不愿意”“如果谁愿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企盼,也是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理解的一种方法。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诗要在读中品、读中悟。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2.合作探究法:对于语言的鉴赏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提高。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4、设计(一)(多媒体展示浩渺星空的图片并配乐克莱德曼的星空)请同学们诗意地描述星空画面和聆听音乐的联想。(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设计(二)复习回顾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也是描写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结

5、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作好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2.参考课后附录习题里丁建华的朗读体会,学生听朗诵录音。讨论明确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现诗人对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读的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问句式、关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3.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星空,学生抒情朗诵,体会诗意:作者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由于诗意的含蓄和朦胧,学生的回答会多种多样,也有的学生会茫然不知。教师介绍诗歌背景。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

6、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他们就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圈画再现时代背景和表现诗人追求的诗句。示例:“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是再现当时的背景。诗中“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的诗句,表现了当时的现实生

7、活。诗中“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追求。2.教师: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3.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比较两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明确: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谁

8、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节的肯定式,变为“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段乐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借用音乐术语来说,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四、

9、品读诗歌,揣摩语言 1.活动一:寻美点读第一节里自己喜欢的诗句,向同学推荐,结合具体词语谈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如“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蜜蜂酿造出来的蜜一样甜。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借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如“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

10、朦朦胧胧”,先运用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2.活动二:解疑难 读第二节,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如“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表示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人独自燃烧来照亮黑暗的生活。“苦难的诗”指诗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描绘星星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达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指残酷的社会无情地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

11、命像星星一样地陨落。3.师生小结诗歌的语言特点。这首诗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练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表现力。五、拓展延伸1.美点再现分类整理积累诗歌的精美语言,例如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等,鼓励学生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如精妙的修饰短语:遥远的安慰柔软的晚上闪闪烁烁的声音苦难的诗寂寞地燃烧如各样的星星:颤抖的星星瘦小的星金黄的星星如优美的比喻句: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柔软得像一片湖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僵硬得像一片土地2.心灵的祈盼教师:每

12、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模仿诗歌的语言,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学生借用诗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模仿诗歌语言,表达心中的各种祈盼。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乐,谁还需要去搞笑,谁还会四处奔忙寻找遥远的妙方,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孩子像天使般快乐地在花丛中,走来走去。 3.教师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六、布置作业课下阅读鉴赏朦胧诗的代表作品,可以开展

13、 “朦胧诗阅读交流会”的活动。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河教学反思一、新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因此教师要恰当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外在意象理解内在意蕴。问题的设计要偏重对整体感知的引导,比如从诗歌的题目、主旨、语言和结构入手,避免细节的简单描述和重复分析。二、揣摩语言依然是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有了小组合作揣摩语言和分类积累语言两个环节,是不是还应该再加入一个语言写作训练的设计。课堂上的说话训练,其实仍然是为理解感悟诗歌主旨而服务的。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本诗的语言,完成一首诗的创作。资料链接一、朦胧诗的资料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

14、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

15、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节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二、朦胧诗赏析一代人赏析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这一句话对于理解朦胧诗是完全适用的。如果我们能够心无杂念地读,接受文本的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