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40297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8-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8-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8-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8-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他的主张被诸侯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被采纳。于是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

2、段说辞。,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1.孟子共七篇十四卷,包括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2.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3.解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六、明察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翻译: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句式特点:判断句,“也”表判断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翻译:就不要期望自己的百

3、姓比邻国多了。 句式特点:“多于邻国”应为“于邻国多”,介词结构后置,资源助读,知识整合,(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翻译: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 句式特点:“树之以桑”应为“以桑树之”,介词结构后置 (4)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 句式特点:“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结构后置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 句式特点:应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介词结构后置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句式特点:“未之有也”应为“未有

4、之也”,宾语前置,资源助读,知识整合,(7)非我也,岁也。 翻译: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句式特点:“也,也”表判断,判断句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翻译: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有什么区别。 句式特点:应为“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介词结构后置,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名句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

5、题展开讨论,从而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依时顺势,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受教育,懂礼仪,君王革除虐政,百姓才会来归附,百姓才会“加多”。,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民本”思想 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在赈灾救民上,自己治国胜于邻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自认为方法得当,高于邻国。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表现出梁惠王什么心理?这与后文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这表现出梁惠王希望有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的心理。是下文议论展开的基础

6、,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力图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对“五十步笑百步”的意义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暗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4.孟子认为“王道”可以分两个阶段实现,这两个阶段是什么?各自的标志是什么? 参考答案:重农时、节物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制恒产、行教化实现温饱,尊老养老王道之成。,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

7、白对译,【任务二】体会孟子雄辩的语言风格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赈灾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参考答案: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的。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物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最后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目的。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五亩之宅,树之以

8、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组排比句阐述了什么道理?与前一段的排比句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4.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这种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表现在语言上为整齐的排比句式。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排比句,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

9、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知识窗 排比论证,就是用排比的形式来议论说理。好处是使语言气势磅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使用排比论证,要注意所用的事例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要有相当的覆盖面,事例排列要合理有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文中孟子阐释了实行“王道”的几种措施,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你是如何看待孟子的这种“仁政”思想的?请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具体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

10、之以孝悌之义。这些做法有的是为了在当时情况下稳定统治,有的在今天看来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 参考答案:观点一: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首先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他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观点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

11、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观点三:在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孟子也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生态节制,包括如何节约土地和水、保护森林,如何选地安家,如何培植作物,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

12、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学一点排比论证 技法指导 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因其句式整齐,结构紧凑,一气呵成,表现力强,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不仅在记叙、描写、抒情的文章中用,就是在阐明观点、辩明事理的议论文中,也常常用来强化论证效果,使说理透辟周详,气势顺畅。议论中用排比,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方式。 1.论据中用排比。论据是证明观点的理由和事实,议论文中,用得最多的是事实论据。采用排比句叙写事实,要注意叙述简洁,概括准确,符合议论文论据表述的要求,达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13、。 2.分析事理用排比。议论文中,在论证过程中,离不开对事理的分析阐述。其中,适时使用排比句,可以强化说理,突出观点,增强论证的力量。如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的议论气势磅礴,就是得力于用排比的手法分析事理。,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请尝试采用排比论证的手法,写一段文字,阐述一种生活哲理。要注意语言条理,说理有力。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同是一条溪中的水,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杯子盛它,那些既无金杯又无泥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着喝。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在沙漠中行走的疲惫的旅人,最知道

14、水的滋味;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农民,最知道水的宝贵;在长期的干渴后忽然发现甘泉的人,最了解水的甜美。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感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感悟忧民情怀 名句诵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汉书贾谊传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陈蕃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向

15、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孟子的人文情怀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一段话:“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孟子告诫梁惠王要爱惜民力,遵循自然规律,与民休息,让物类繁殖,从而实现丰衣足食的话语。这段文字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积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有先见之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已经认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并且看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他对君权的产生

16、及维护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君民关系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战争应否发动及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认识上。可以说,孟子的言论无处不体现着对百姓的关注,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民意的重视。 在历代的儒家学者中,孟子对民本思想的阐述显得最为深刻。比如,他在评述“尧舜禅让”这一历史事件时,认为君主不能以政权私相授受,必须合乎天意(“天与之”)和民心(“人与之”),民心是天意最根本的表达(“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因此民心之向背才是政权转移的最根本原因(“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关于民本思想的大胆言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对今天提倡和谐社会、端正社会风气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 忧郁的老儒 王天由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