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心连广宇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40206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9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心连广宇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心连广宇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心连广宇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心连广宇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心连广宇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心连广宇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心连广宇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文本总结,课后悦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1.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白虎通义性情) 【译文】什么叫智呢?智就是知识。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广了)便不致为一些事所迷惑,还能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领悟】知识就是见多识广,见微知著。 2.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忠经天地神明章) 【译文】只要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事,做起来可以不顾自身。 【领悟】为了国家社会的利益可以献出一切。,国学讲堂,导入阅读,兰亭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

2、参差,适我无非新。,赏读:蓝天、绿水,仰望、俯视,清寂旷朗的景象没有边际,即目所见,无非自然之理。伟哉,造化之功!万物无不沐浴着自然的恩泽,均分了世界的和谐。各种声响虽有差异,对我们这些久居尘世,久为俗务奔忙的人来说,每一种谛听,无不是新鲜如斯,激动如斯。古老的节日在春天苏醒,再次唤醒了人们莫名的愉悦,以玄学的态度反思这种愉悦,则天地之大美,自然呈现,“适我无非新”,而回到自然,享受大乐,又成为体玄悟道的一种方式。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对这首诗给予赞赏。他说:“王羲之的兰亭诗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领悟这世界

3、,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至深的理。”,一、相关链接,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后迁居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草、隶、楷、行各体皆精,尤其擅长楷书与行书。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变魏晋以来的朴素书风,创出妍美流便的新体,与钟繇并称“钟王”。他由于卓越的书法艺术,获得了后世的普遍赞扬,人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笔意妍丽劲健,为千古书家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著有王右 军集。,1.走近作者,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

4、兴市)城西南郊的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们集会流连的地方。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由王羲之将各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这就是兰亭集序。,2.背景解读,文体知识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

5、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3.古代文化知识,二、基础积累,答案:(1)悟,通“晤” (2)趣,同“取”,答案:(1)面对;迎,对着;副词,将要;统管,答案:(2)地方;次一等;按次序,编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3)动词,做,举行;形容词,高;形容词,寿命长;动词,修建,答案:(4)一边一边;数词;一起;把看作一样;一样 (5)介词,对;介词,在;介词,比;受于,表示

6、被动,答案:(1)形容词作名词,贤士;年轻的人;年长的人(2)名词作动词,环绕 (3)名词作动词,饮酒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奔驰 (5)副词作动词,尽 (6)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答案:(7)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8)形容词作动词,把看成平等 (9)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答案:(1)它(曲水)的岸边 (2)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答案:(3)用来的 (4)表示时间短暂 (5)襟怀抱负,答案:(6)这次集会的诗文,5.特殊句式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3)当其欣于所遇( ) (4)亦将有感

7、于斯文( ) (5)引以为流觞曲水( ) (6)放浪形骸之外( ),答案:(1)判断句 (2)介词结构后置句 (3)介词结构后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 (6)省略句,“放浪”与“形骸”之间省略介词“于”,6.名句默写 (1)王羲之在兰亭与众好友集会,饮酒赋诗的句子是:“ , , 。” (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 。”,答案:(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3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把握,二、局部揣摩 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课文第一段紧扣“乐”字行文,共写了四个方面的“乐”。这“四乐”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一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乐“景物清幽,恍若隔世”;三乐“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四乐“天朗风和,游目骋怀”。(本题需要对课文第一段仔细品味,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出“乐”的四个方面。),参考答案:一悲“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二悲“乐之不长,所之既倦”;三悲“向之所欣,顷刻化为陈迹”;四悲“人终有一死。”(本题需要对课文第二段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出“悲”的四个方面

9、。),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2.【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课文第二段紧扣“悲”字行文,共写了四个方面的“悲”。这“四悲”分别是什么?,3.【对应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在第二段中,是如何水到渠成地提出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的?,参考答案:第二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这样进行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

10、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之处。,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对应考点:理解句意】文中有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是怎样看待生死的?,参考答案:东晋名士,自诩风流。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漂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

11、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满;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轻易地悄悄逝去。,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慨不已,有人据此认为作者情调低沉、感情消极。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人生感悟的?,三、探究争鸣,思路提示一:的确有些消极。文末承接上文“死生亦大矣”的“痛”而来,询古问今,由己悲人。古人、今人都对这同一话

12、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避免不了生命陨灭的规律,“悲夫”!魏晋时代,士大夫多崇尚老庄哲学,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这对王羲之不会没有影响。 思路提示二:我不赞成“消极”说。从上文来看,诗人对宴集环境的描绘素洁雅致,摄其神韵,语言淳朴简洁,妙趣天成,若没有一颗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心和快乐的心境,怎会有如此手笔?虽有一些苍凉、感叹,但字里行间暗含眷恋之情,应看作是积极的。,思路提示三:在我看来,不仅不低沉,不消极,而且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文章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曲水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愉悦闲适的心情顿时转向激荡,流露出一丝感伤之情,但到篇末,进一步探求生命的意义和

13、价值,产生了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又趋于平静。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以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本文是一篇书序,其主旨是什么?,四、主旨归纳,参考答案: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文本总结 巩固学习,【技法归纳】,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 神怡。 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亦足以畅叙幽情”,所用皆普通词汇,

14、极少用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2.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疏朗 本文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畅,音韵和谐,如其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书法艺术,具有一种清俊流动的自然之美。 3.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

15、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微型写作】 根据下面的内容和要求,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兰亭集序里,作者王羲之由“乐”转“痛”,感叹人生。在古今文人咏叹人生的诗文里,既有感伤之辞,更有慷慨之句。感受他们的辞章,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对人生又有怎样的感悟呢?请以“充实人生,谱写生命的华章,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为开头,写一则感悟。 要求:引用名人名言,运用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写作示例: 充实人生,谱写生命的华章,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陶渊明感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曹操在低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同时,又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李白虽呼“人生

16、在世不称意”,却仍然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钱钟书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而又感慨“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这正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些杰出人物在经受人生局限的同时,依然努力谱写着瑰丽的生命华章。,【素材积累】,1.王羲之虽有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感叹,但更流露着一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抒发一种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而“不知老之将至”的感慨,表现了珍惜生命的情怀。同时批驳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人生观,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适用话题:“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珍爱生命”等。,2.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挥动如椽大笔,您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泼墨如浪的豪情,您成就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