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 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39743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 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 苏教版必修3(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

2、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

3、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编者注:“以降”意为“在某一时期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

4、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

5、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解析:CA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B项,“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D项,借柳表达“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3分)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解析:B“时间先后顺序”“发展的历史轨迹”不正确。从全文看,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

7、有不妥之处。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这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解析:B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湖底的河流彭家河隐藏进水里的水,如何寻找?就如在浩渺星空寻找一粒星子。我在千里之外想起故乡,自己仿佛正淌过清澈的河水,水下光滑的卵石在胖乎乎的脚丫下吱吱乱叫,不时踩上一块青苔,一条冰凉的蛇便

8、划过脚背我只在六七岁时经过那条宽长的河流,后来它就消失了。那条河叫西河,也叫西水,是嘉陵江的一条支流。那时的西河,河面在三条山脉断裂处的谷底,河床很宽,水面只是河床中间的一绺,水面下是大大小小的光滑卵石,水边是一直斜伸向山坡的宽敞而光秃的沙地,再向外就是长满芦苇和杂草的土坡。从这座山到对面那座山,必须经过宽宽的河床。我上小学时,学校要扩建成砖瓦房,修砖瓦房需要河沙,沙在西河边到处都是,当年也没有公路,于是学校便组织学生全部下河去背沙。不光有学生,还有老师、家长。沙分干湿,色泽较深的是水分重的湿沙,这些沙装在背篼里就不会从篾缝里漏出去。灰白的是干透的响沙,走一路,细沙会形成一股沙流不断往下漏,估

9、计背不到学校就漏完了。铲沙的大人早知道这些,往往先往背篼里铲一铲湿沙垫底,再铲干沙。有些调皮的孩子偷偷铲几铲干沙背上就走,干沙边走边漏,背篼越来越轻。那时,一学期只学语文数学两本书,也没有课外作业。放学后,我们就在教室背后的山坡或者路边玩耍。到了周末和寒暑假,我们还要到村外的山坡上放牛。放牛场在山嘴上,在那里可以看到山下的河沟。放牛场对面的山腰修通了公路,一辆辆汽车从河边来来回回拉沙,说山那边在修大坝,要把西河拦起来。小孩子对大坝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躺在石头上看那些绿壳红壳的汽车在公路上慢慢爬。傍晚把牛赶回家后,那些汽车也不停歇,开着灯继续拉沙,灯光雪亮。在我小学毕业那年,听说大坝已经修好,要

10、下闸蓄水。陆陆续续有河边的住户往山上搬迁,村上开会有了一些陌生姓氏的男人,班上也有一些陌生口音的孩子。此时,站在学校后的石头上,可以看到远处山下,西河的一小片水光亮了起来,不久有船从河两岸来来回回。我想象当初没有蓄水的时候,从这边的山腰到那边的山腰,要走过多少弯弯曲曲的山路,现在船只要直直一划,就到达了。船经过的路线,正是当年我们在山下仰视的鸟儿们飞行的路线。小时候想,只有神仙可以自由飞行,现在看来,从水底向上看水面,船上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另一个世界呢?我时常想起蓄水前的小河,现在它们到哪里去了呢?那些水还会不会在之前的乱石中流淌?湖面升起来,河流遁隐在水下,哪些是河水哪些是湖水?水藏在水中,才

11、是一种不显山露水的大智慧。西河上的大坝蓄水后,把曾经半山腰下的一切掩藏在水下,我想,在我们这一辈之后,谁也不知道水下之前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如果谁再说起之前的村庄,会不会觉得恍如隔世?或许,正因为人生短暂,岁月无痕,我们才如此看重人间的古往今来,才会对脚下大地上的万物充满悲悯。如今,西河在我的家乡音讯全无,它已深深埋藏在十三亿立方的水域之下,这片水域叫升钟湖。山民们转身成为渔民,吃惯红苕苞谷的肠胃已经适应鱼虾河鲜,耕田犁地的手艺被捕鱼撒网取代。深山老林变成水乡泽国,一水之隔,天地已经焕然一新。我的童年,已经淹没在湖水之下,岸边只是人到中年的回乡人。寻找湖面下曾经宽阔的西河,打捞记忆深处的陈年旧事

12、,慢慢明白,世间所有的人事,也如西河,一直在静静地沿着自己的河道暗自流淌,哪怕我们没有看见。(选自2018年2月2日光明日报)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小时候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B.文章运用时空转换的叙述方式,开篇从现实入笔,通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流露出作者对西河消失的失落与眷恋之情。C.“有些调皮的孩子偷偷铲几铲干沙背上就走”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顽皮与淘气,表现了作者对他们这种行为的不满之情。D.作者在文章中对童年趣事进行了描述,又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写出家

13、乡的变化,用质朴的文字抒写着对家乡的深情。解析:C“不满之情”错,表现的应该是“童真”。5.联系文本,谈谈你对“隐藏进水里的水,如何寻找?”这句话的理解。(6分)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中的句子含义和作用的题目,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句子中的词语,“隐藏进水里的水”是指已经被掩藏了的西河,以及随之消逝的故乡,“如何寻找”隐含着作者对已逝故乡的追思与眷恋;从结构看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引出下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人事变迁的感悟,表达新颖别致,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答案:“隐藏进水里的水”是指已经被掩藏了的西河,以及随之消逝的故乡。“如何寻找”隐含着作者对已逝故乡的追思与眷恋。本文以问句开头,引

14、出下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人事变迁的感悟。“水藏在水里”表达新颖别致,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6.面对已经掩藏在湖底的故乡,作者生发出哪些人生感悟?(6分)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尤其是开头结尾以及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作答,此题注意根据文章的最后三个段落中的句子“正因为人生短暂,岁月无痕,我们才如此看重人间的古往今来,才会对脚下大地上的万物充满悲悯”“深山老林变成水乡泽国,一水之隔,天地已经焕然一新。我的童年,已经淹没在湖水之下,岸边只是人到中年的回乡人”“寻找湖面下曾经宽阔的西河,打捞记忆深处的陈年旧事,慢慢明白,世间所有的人事,也如西河,一直在静静地沿着自己

15、的河道暗自流淌,哪怕我们没有看见”作答。答案:(1)人生短暂,世事变迁,更应对万物充满悲悯,看重这人间的古往今来。(2)西河已逝,面对家乡巨变,应该追忆,也应顺应时代的变化。(3)回忆往昔,应当明白,很多人事,就算被淹没,被掩藏,也在暗自流淌。(4)面对家乡巨变,乡愁无处安放的思考。(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7年5月10日,位于我国南海的神狐海域,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一束橙色火焰喷薄而出,标志着中国“可燃冰”试采成功!深海“可燃冰”开采,是一个全新领域,美国、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也尚未攻克。此番“试剑”神狐深海,领跑“可燃冰”开采的总包方是中国海洋工程公司,他们完成了从100米浅海向1 300米深海进军的大跨越,实现了从常规油气到“可燃冰”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攻坚克难的精神融入石油人血液。总经理刘圣志认为,惟有创新,方能为深海领域的“可燃冰”开采杀出一条路!泥质粉砂岩储层中的“可燃冰”开采,如同在“泥巴层里取气”,他们在无数次求解世界难题中寻到“最优”路径,通过60天连续试采,验证了防砂思路的科学性和防砂工艺的有效性。海洋工程公司组建了一支近800人的攻关团队,主力大多是80后。公司让年轻人大胆地练、铆劲儿地闯,一批深水石油人在实战中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