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836226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1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5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文科综合历史解析文科综合历史解析 1.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 A 克己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只有 B 项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要求。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 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2、过程 【答案】C 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对仗工稳,句式整齐,适于言志和述怀 能和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 B C D 【答案】C 【解析】明显错误。只有 C 项符合宋词史实 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 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 国图志 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

3、想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人才的匮乏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内容的核心意思,即体现 D 项“洋务人才的匮乏” 5.图1 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的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 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中美国国旗,即知道这次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即 D 项正确。 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 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

4、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B 7.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 ,明确了“建设 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 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消除遏制,均不符合史实。即可知 A 项正确。 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 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 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

5、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面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提高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核心意思,即可知 B 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9.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 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答案】D 【解析】根据史实,即可直接判断得出 D 不正确。ABC 均符合十二铜表法时期史实。 10、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

6、仅 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 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答案】D 【解析】根据史实, AB 不相关;C 项“经济发展”外延过大,“对立”也不准确。D 项客观, 正确。 11.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 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 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谴责纳

7、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答案】C 12.图2(图片不全)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 A.冷战格局的扩展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直接对抗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答案】A 13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10 分)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 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 。人们能

8、 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 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 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 “生齿日繁” 。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 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12 分) 【答案】 (1)解读:A.交流区域广;B.交流物品种类多;C.呈现“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交融”特征; D.交流进程呈现

9、“积极与消极伴随”特征。 (2)影响:A.促进农业发展,植物种类多,不断解决“民食问题” ;B.解放农村生产力,发 展经济作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粮食增长,又促进人口增长,人口压力大。D.传统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较大冲击,人口压力大,客观上推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4. (3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 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 之修正案,成立全国三分之二阁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 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据美国宪法修及其正案(朱曾汶译)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美国“修宪”的因素;(4 分)归纳

10、上表中美国宪 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给予说明。(8 分) 材料二 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 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 1945 年 4 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 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 1948 年 5 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 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

11、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954 年 12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参照、,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的整理和陈述。(12 分)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政治文明建设历程中的共同经验,并举其他相关史实证明。(6 分) 【答案】 (1)因素: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广大人民对民主的不断抗争;C.资产阶级统治者的 政治智慧(务实调整)等。归纳及说明:A.人民的财产权等不受侵犯;B.对总统任职期限的 规定等。 (2

12、)整理及陈述: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代表 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决定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对 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次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章程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 务已经完成。现代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对推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共同经验:A.不断发展完善;B.适时创新;C.符合国情等。诸如:建国初期的三大基 本政治制度等。 【解析】 (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图表,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解 读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认知能力,总体上有一定难度。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灵 活运用能力。本问总体上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把握。 (3)此问属于开放性性题型,学生容易把握,围绕“共同经验”展开,言之有理即可。再 结合两国相关政治文明建设史实展开说明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