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真题真练(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829414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真题真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真题真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真题真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真题真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真题真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真题真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真题真练(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真题真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

2、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一、(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

3、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

4、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为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除、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

5、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

6、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整体把握请概括这篇传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答:

7、_答案这篇传记主要介绍了画家黄宾虹在绘画艺术方面的主张和理论贡献。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了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时期;第二部分(24段),介绍黄宾虹在绘画艺术方面的主张和创见;第三部分(第5段),用与张大千比较的方法介绍了黄宾虹的画品以画为道。问题研读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8、。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答案CD解析A项“细腻、轻软”不是“逸品画格”,从第2段中可以看出。B项“就只能从上古时期”说法不准确,第3段中说“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E项文中并没有提到他“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传记有

9、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五个选项涉及传记的情节、主题、人物等。只要认真阅读,注意选项与原文的比对,无多大难度,最关键的是需要细心,因为选项的设误点极细小,如A项就错在“逸品画格”的修饰语“细腻、轻软”上,B项就错在“就只能”上。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解析从第1段中概括答案。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一道“据果索因”题。题干所述的“隐居时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出现在文

10、本首段第一句,该句是首段的中心句,段后用三句话进行了解释,对应了三个答题要点。不过,不能照抄,要对这三个句子进行加工整理。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解析从第3段中分析概括出答案。试题评点该题在考查点和题型上与上一题相同。“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这一结果在第3段较后的地方,原文用“所以”引出来并单独成句,据此知道该句的上文在讲原因,不过,该句的下文也在讲原因。将这上下文的内容加以整理即可。该题的价值在于筛选信息的范围要“瞻前顾后”,才能保证信息要点的

11、齐全。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创造与仿作兼顾,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注重民间时尚意趣。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脚踏实地,享受人生。解析本题是一个主观分析题,在原文相关内

12、容的基础上,从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几方面来谈,言之成理即可。试题评点这是一道探究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也是一道“启示”题。试题要求结合全文谈自己的“启示”,首先要答出你对他们哪一位认可,这是探究的关键。作者有明显的“褒黄抑张”的感情色彩,但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位来探究。答案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点,二是理由。观点从理由中来,理由从文本中来,无论是提炼观点还是阐述理由,难度都挺大。二、(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谢希德的诚与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

13、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

14、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

15、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