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政治文档:专题十_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有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823517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政治文档:专题十_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有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政治文档:专题十_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有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政治文档:专题十_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有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政治文档:专题十_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有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政治文档:专题十_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有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政治文档:专题十_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有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政治文档:专题十_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有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考点考题分布考情分析物质运动的规律2017全国卷23T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发展过程。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1)通过引文、漫画的形式考查对上述知识的理解。(2)本专题内容可依托的热点材料有: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如高考改革新方案、“全面二孩”政策)、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人类重大科技新发现、新成果等。2016全国甲卷22T2014全国卷21T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01

2、6全国甲卷23T2016全国丙卷23T2015全国卷21T2015全国卷39(1)T2014全国卷39(2)T2014全国卷20T2013全国卷21T2013全国卷23T实践与认识2017全国卷21T2017全国卷23T2015全国卷23T2014全国卷39(2)T真理2016全国乙卷20T2013全国卷39(3)T认识的过程2017全国卷21T2017全国卷23T2016全国丙卷39(1)T2015全国卷39(2)T2014全国卷22T2013全国卷39(2)T2013全国卷20T第一步:基础强化1(2017全国卷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

3、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ABCD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对材料要有整体而全面地了解。符合题意,材料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这一点;说法错误,主观的创新意识不能作为实践的出发点;说法错误,我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应该是先个别,再到一般,再回到个别,也就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顺序;材料强调在教育工作中总结规律,符合题意。答案:B2(

4、2017全国卷21)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ABCD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用直接经验去检验间接经验,说法错误;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不符;是材料中直接的、很明显能体

5、现出来的;符合题意。答案:B3(2017全国卷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BCD解析:“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认识主体的实践水平、价值观念等也会对获得真理性认识产生影响,错误;不成功的实践

6、对认识的发展也是有价值的,错误;此次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说明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正确;故选B。答案:B4(2016全国乙卷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ABCD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说法是错误的;新型智库建设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

7、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要与时俱进,检验和发展真理,符合题意;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错误的。答案:C5(2016全国甲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

8、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ABCD解析:毛泽东通过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相关的策略,说明需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依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答案:B6(2016全国丙卷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

9、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ABCD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材料中,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物质决定意识,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故应选。而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物质的不同,意识内容的反映还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答案:C7(2015全国卷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

10、特点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ABCD解析: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琴声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是对苏轼的琴诗的正确理解;说法错误,琴声与人的主观世界存在一定关系;说法太绝对。答案:B8(2015全国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

11、盾转化的重要条件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ABCD解析:安全意识之所以能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安全意识是一种正确的意识。人的意识会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是促成实践中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正确;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意识是主观的,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意识与实践的结果性质无关,排除。答案:C9(2014全国卷22)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是一个仁

12、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BCD解析:因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一个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需要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过程,所以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启发读者思考,不设标准答案,符合题意。错在“永无定论”,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真理可以被超越,但不可以被推翻,观点错误。答案:A1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2认识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3通

13、过三个“并不意味着”正确把握“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4区分意识的特点(1)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2)自觉选择性强调意识对象的选择。(3)主动创造性突出意识反映的程度(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和时间跨度(追溯过去、反映当前、推测未来)。5关于实践的两点理解(1)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2)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

14、,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6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7区分认识的目的与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8区分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1)“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2)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比如,他人的思想对于我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3)总之,“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