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学科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772587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word论文】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word论文】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word论文】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word论文】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学科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学科教育专业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摘要:新的编写风格与内容增删上的明确导向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共同特点。在这方面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何给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如何进一步增强教材编写工作的科学性?如何真正实现教材的多元化并切实防止教材编写工作中的低水平重复?分析表明:立足教学实践与深入的理论研究是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的重要途径与必要保证。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编写风格;内容的选择;科学性;多元化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已有多部小学数学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尽管这些教材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

2、异,但从总体上说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共同点,更有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我们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以下就从这样的角度并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建设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从总体上看,小学数学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应当说明显地表现出了一种新的编写风格。首先,新教材特别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普遍采取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样一种基本的编写模式。从而,不仅内容呈现较为生动,对学生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此相对照,单纯练习题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则大大降低了。其次,新教材“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即努力倡导“探索、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例如,无论就哪一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而言,

3、以下都已成为最为普遍的一些用语:摆一摆、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猜一猜第三,新教材在以下一些方面,也明显地表现出了新的导向。如对于计算方法多样化与估算的普遍提倡,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等等。具体地说,在实际从事计算(或计数)前,教材往往要求学生首先对结果做一估计;另外,“还可以怎样算”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用语在教材中出现的频度也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对于新教材的上述特点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笔者在此则愿突出强调这样一点:新教材的上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一致的,而在后一方面已形成的一些共识,为我们改进教材编写工作提供了直接的启示。例如,就相关内

4、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特别是,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不仅应当大力提倡学生的主动探究,而且也应清楚地看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发挥的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如何去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及提供适当的案例;如果我们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很好地实现活动的“内化” ,包括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就根本不可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我们不应片面地去追求多种不同的解法,甚至认为解法越多越好,毋宁说,多样化的目的应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创新不应被等同于标新立异,恰恰相反,创新本身

5、应当说就包含优化的含义,因此,在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当然,就上述方面的改革而言,我们又应肯定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不可2否认的是,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以及隐含其中的教育理念仍然是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重要因素。 ”1但是,在作出上述肯定的同时,笔者以为,我们应更为深入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材的编写在这方面是否也应给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事实上,正如人们所普遍了解的,这正是课程改革关于教材与教师教学活动之间的一个新的定位:教师应当用教材去进行教学,而不只是教教材。这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也正是从后一角

6、度去分析,笔者以为,我们现今或许不应再过度地去强调教材的编写风格,特别是,更不应对于各个具体内容作出教学方法上的硬性规定,因为尽管以下的说法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相应的情景显然是与上述的基本立场直接相抵触的,如全国使用某一新教材的所有教师都必须以“快乐的校园”作为引入“10 以内数的认识”的特定情境;一年级末的实践活动则又必须采取“小小信息员”这样一种特定的形式;等等。笔者以为,以上的分析事实上也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样一点:在教材中我们不应用“快乐的校园”这样的具体情境作为相应学习内容(“10 以内数的认识” )的主标题。进而,与片面地提倡“学校数学的生活化”相对照,如何正确地去处理日常数学与学

7、校数学的关系又应被看成努力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例如,从后一角度去分析,我们显然就可对“教材中是否任一内容都必须立足于具体情境”以及“教材中是否应当允许一定数量的纯粹练习题”等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最后,就“积极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这一现今十分盛行的做法笔者也愿提出如下的疑问:我们是否需要(或者说,应当)在各种场合反复地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就较高的年级而言,这显然是一种类似的做法,即在学生从事了一定的解题活动后又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去编题)特别是,这一做法是否真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尽管这一做法在表面上似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实际

8、生活的联系,但是,上述模式在课堂上的反复应用又是否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这样的信念:数学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并非真的源自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而只是为了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从而,归根结底地说,就只是一种“教学游戏”!二就教材的建设而言,编写风格当然不是唯一的要素,恰恰相反,内容的选择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小学数学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对照可以发现,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不仅引入了不少新的内容,同时也删除了部分传统的内容,部分教材还对某些内容的编排次序作了较大调整。例如,更为突出乃至新增加了一些直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这显然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一年级教材中的

9、“分类” “位置与顺序” “认识钟表”等;另外,从更大的范围看,我们显然应当提及“图形与变换” (特别是平移与旋转的引入) ,以及统计方面的相关内容(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上述的变化主要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来编写教材的结果,但是,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笔者以为,无论是教材编写者或是一线教师都应当更为深入地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新教材中究竟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新的内容(必要性)?教材中应如何去对此进行处理才能真正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包括正确体现数学的本质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例如,正是从后一角度去分析,教材中对于“左右概念”的处理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 “实

10、验表明,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儿童比较固定化地辨识3自己的左右方位(57 岁) ;第二阶段儿童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79 岁) ;第三阶段儿童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这就是说,小学一年级学生大多数正处在左右概念发展的第二阶段,我们不应该对他们要求过高。同时,实验结果还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掌握左右概念的第三阶段。 ”2进而,我们在此显然又应深入地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诸如此类学生经由日常生活即可自然获得的生活知识(除去“左右” “上下” “前后”等概念以外,“时钟的认识”显然也是这方面的又一实例)是否真有必要列为数学课

11、程的专门教学内容?或者说,这些内容是否仍可按照老教材那样只是作为相关学习内容的附带成分得到恰当的处理?另外,由于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如“生活中的负数”等)是由中学教材中“下放”下来的,而且,这些内容在新教材中的出现又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因此,我们在此也应当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提前安排这些内容而不能留待学生升入中学后再系统地去学习?或者说,小学生实际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或进步?进而,如果说这些内容的引入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那么,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与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所形成的相关知识相比究竟又有什么

12、不同或提高? 例如,由以下的实例我们或许可获得关于应当如何去处理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教学特殊性质的有益启示:一般意义上的“分类”相对于科学活动而言应当说比相对于数学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为人们往往将科学家比喻为“博学者” ,而对数学家来说“诗人”则似乎是一个更为恰当的比喻。我们在此应当认真地去思考是否应当把这一内容纳入到数学教材之中,或者说,数学教材中究竟应当如何去处理“分类”这一题材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这显然是数学思维的一个基本特性:在数学抽象中我们所关注的只是对象的形式特征与量性关系,而完全不考虑它们的质的内容。如果分类的对象是用木头、硬纸片和塑料等材料所分别制成的各种图形

13、,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那么,数学中的恰当分类就一定是将所有的三角形归成一类、所有的四边形归成另一类而完全不会去考虑我们是否也可将所有的木头制品归为一类、所有的塑料制品归成另一类容易看出,以上的分析事实上也为我们如何去处理以下一些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启示:在数学教材中是否应当引入某些与数学并无直接关系的内容,如用七巧板去拼出“守株待兔”的故事, “用 10 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这样的纯粹智力游戏,乃至加入过多的“数学游戏”?其次,与新内容的引入一样,对于某些传统内容的删除(或弱化)我们显然也应作出深入的研究。例如,计算部分的弱化是否会影响学生对于相应基本技能的掌握,或者说,究竟什么是这一方

14、面合适的“度”?例如,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现行教材编排十几课时教学20 以内进位加法不太符合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就掌握的比较好,所以教学落后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3最后,容易想到的是,除去删除和弱化以外,如果教材中对某些内容的安排次序作出了较大调整,如将乘法的学习提前到了一年级下学期,也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这一做法的合理性作出说明与检验。另外,我们应当大力提倡一线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对如何改进教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包括不同的看法与必要的批评。4三上面我们事实上已经论及了教材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编什么和怎样编。以下再从宏

15、观的视角提出一些新的思考。第一,就每一学段或每一学年(期)的教材编写而言,是否应有一条明确的主线,特别是,究竟什么是我们在此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或问题?具体地说,这事实上就关系到了“问题领先”这样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或研究方式。例如,全部的微积分理论主要就是围绕微分(如速度问题与曲线斜率的计算)与积分(如路程与曲边形面积的计算)这样两类问题展开的;另外,在笔者看来,初等(平面)几何与(平面)解析几何的学习则又可以被看成分别集中于直线型(包括圆)的度量性质与圆锥曲线的射影性质;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或问题呢?对于上述问题也许有的读者会提出:课程标准已经围绕“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

16、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这样四个领域分别给出了各个学段的“内容标准” 。但是,这恰恰也就是笔者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个主要疑虑:这种高度的“统一性”是否会冲淡数学中不同分支以及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各自特点和不同内容?第二,归根结底地说,以上所论及的无非是我们应当不断增强教材编写工作的科学性,特别是,这应是一种严肃的科学活动,而不应被看成某种“选择的艺术” ,如我们似乎可以任意地在以下两个极端之间作出自己的“选择”:教材体例或是以“学科为本”或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内容处理上或是选择“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意识地与其现实相联系”或是完全“不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其现实做有意识的联系”4例如,与片面地强调“学科为本”或“学生发展为本”这种极端化的立场相对立,笔者以为,这应被看成教材科学性的一个基本内涵,即就各个主要内容的安排而言我们既应充分考虑到相关知识的逻辑结构,同时也应十分重视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显然,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就正整数加减法的学习而言,与简单地列举出各个学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