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检查方法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7717132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检查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检查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检查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检查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检查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检查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检查方法(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 检查方法,颅 脑,一、头颅平片,一般用正、侧位,根据需要增加其它位置 作用:最适用头颅外伤、颅骨疾病的诊断 限度:临床症状明显但常无异常发现,正 常 头 颅 平 片 : 正位,正 常 头 颅 平 片 : 侧位,二、脑血管造影,方法:将含碘对比剂注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使脑血管显影 根据脑血管的分布、形态、位置等变化来判断颅内疾病 常用数字减影技术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作用:主要用于诊断血管性疾病,并可了解脑瘤的供血情况 限度:CT、MRI的发展使脑血管造影应用极度减少,主要应用于颅内血管性

2、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1. 检查前准备: 制动,作碘过敏试验 2. 平扫: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 增强扫描:脑肿瘤,炎症,动脉瘤,AVM等,三、 CT检查方法,CT(扫描方法),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或上眶耳线,层厚810mm,连续810个层面 如遇小病变则行薄层扫描(5mm)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扫描基线尽量垂直于鞍底,CT扫描基线,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CT,CTA(CT angiography)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CT灌注成像(perfusion CT)可观察病变血流灌注情况,1 患者准备:去除一切金属异物 2 体位:仰卧,头颅线圈,层厚8-10mm,四、MRI检查方

3、法,MRI扫描方向,横断面最常用,根据病变部位辅以冠状或矢状面 中线结构(三脑室、脑干、四脑室)、后颅窝病变辅以矢状面;颅底、桥小脑角及天幕附近病变辅以冠状面 垂体及鞍区结构病变需冠状及矢状面扫描,MRI扫描方法,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状面层厚45mm 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等于3mm 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正常颅脑T2加权像(T2WI),MRI成像序列,快速成像序列,可减少成像时间有: 1.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SE,FSE) 2.梯度回波序列(FLASH) 3.水抑

4、制成像(FLAIR),较常在颅脑应用 4.EPI(echo planar imaging)序列,一般用于小儿、昏迷等不配合病人或危重病人的检查,水抑制成像(FLAIR),MRA,MR血管造影(MRA)有TOF法和PC法,已常规应用 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也可用于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正常颅脑MRA(TOF),MRA临床应用,颅脑:已常规应用,可检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观察肿瘤对血管侵犯情况。可部分替代DSA。,MRI增强扫描,鉴别肿瘤和水肿,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有助于微小病变的显示,如垂体微腺瘤、微小听神经瘤及小转移灶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MR弥散加权(DWI)及灌注加权(PWI),D

5、WI主要用于急性脑缺血的研究,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PWI用来反映脑组织微循环的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良恶性鉴别,MRI-脑功能成像(fMRI),脑fMRI主要方法为血氧水平依赖对比法(BLOD)。是以脱氧血红蛋白的磁敏感性为基础的成像技术 当局部血流量增加时,血氧成份增加,缩短T2时间,通过减影刺激前后的T2WI图像即可得到该区域血流灌注情况的图像,脑功能成像的应用,脑fMRI日前更多仍在研究脑组织的功能部位 临床主要用于脑部手术前计划的制定,如癫痫手术时通过fMRI识别并保护功能区,了解卒中偏瘫病人脑的恢复能力的评估及精神疾病神经活动的研究等,MR波谱(MR

6、S,MR spectroscopy),磁共振波谱学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来测定分子组成有空间构型的一 种检测方法 . 目前常用原子核有:1H,31P等,MRS- 1H-MRS,常用来检测体内许多微量代谢物如 1.肌酸(Cr) 2.胆碱(Cho) 3.谷氨酸(Glu) 4.谷氨酰氨(Gln) 5.乳酸(Lac) 6.N-乙酰天门 冬氨酸(NAA),MRS- 1H-MRS,可根据这些代谢物的多少,分析组织代谢改变,以诊断疾病及判断疗效。 常用于颅脑肿瘤及癫痫的诊断及研究,正常脑1HMRS,1HMRS临床应用,星形细胞瘤1HMRS Cho、 Cr及 Lac 轻度升高,NAA显著降低,CT与MRI比较

7、,MRI多方向成像,定位优于CT MRI无颅底骨质伪影影响,对后颅窝肿瘤如脑干胶质瘤、小脑星形细胞瘤等的诊断,优于CT,CT与MRI比较,MRI显示钙化不如CT,故对以钙化为定性依据的肿瘤定性差,如少突胶质细胞瘤等,中枢神经系统,脊椎检查方法,一、X线平片,常规摄正、侧位片 若观察椎弓或椎间孔,则需加摄斜位片,腰椎平片,三、CT,颈段采用前屈位,腰段采用双膝屈曲位。 扫描线垂直于脊柱或平行于椎间盘,层厚15mm 必要时可行矢状、冠状面重建及三维重建,CT,增强扫描用于椎管内肿瘤和血管性疾病 脊髓造影CT(CT myelography,CTM)是将510ml非离子型碘水对比剂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

8、然后再行CT扫描,脊髓造影CT,具有CT及脊髓造影的双重优势 在高密度的脊髓蛛网膜下腔衬托下,可清楚显示硬脊膜囊形态及脊髓结构,四、MRI,以矢状面为基础,能全面显示脊髓全程和病变上下平面 辅以病变区横断面,可确切显示脊髓大小、脊髓内外的病变及脊髓移位程度 使用脊柱阵列表面线圈,扫描层厚35mm,MRI,常规T1WI及T2WI 增强扫描可提高椎管内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率,一、X线平片,脊髓平片仅能显示脊椎骨情况。,三、CT,可清楚显示硬脊膜囊,由硬脊膜及蛛网膜共同绕脊髓而形成,密度均匀 硬脊膜外间隙富含脂肪,CT显示为低密度,正常腰椎CT横断面,正常腰椎CT横断面,四、MRI,T1WI脊髓

9、为软组织样等信号,脑脊液为低信号 T2WI脊髓仍为等或较低信号,而脑脊液为明亮高信号 脊髓灰质的横断面上呈“H”形,其周围为白质束,四、MRI,由于脑脊液流动效应,在T2WI高信号的脊蛛网膜下腔中常可见低信号 MR脊髓造影显示的结构类似于X线脊髓造影,正常腰椎MR表现,T2WI 椎体 皮质低信号 松质中等偏高信号 椎间盘 周边纤维环低信号 中央髓核呈高信号,正常腰椎MR表现,T1WI 椎体: 皮质低信号 松质:中等偏高信号 椎间盘:等信号 髓核与纤维环分界不清,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正常颈椎MR表现,1 脊椎序列 2 生理曲度 3 椎体信号 T1WI 等信号 T2WI 低信号,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4 椎间盘 T1WI 等信号 T2WI 高信号 5 脊髓 T1WI 等信号 T2WI 低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影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