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三册考卷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761720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三册考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第三册考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第三册考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第三册考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第三册考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第三册考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三册考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2009学年(上)塔里木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一卷选择题(30 分)一、(15 分)基础知识1、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A彤管 tng 垝垣 yun 矛戟 j 奇伟瑰怪 guB恬然 tin 苗裔 y 蕙茝 chi 摩肩接踵 zhngC纤巧 qin 冤枉 wng 哺育 p 俟我城隅 yD落蕊 ru 赁(lng)屋 供养 gng 六国互丧 sng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B、阿母谢媒人 谢:谢绝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迅速D、少无适俗韵 韵:个人气质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和

2、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川流不息,踊跃报名。B、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C、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美、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D、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领导带头苦干,群众自会不甘人后。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

3、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 4万元。C、铭文中记载有关西周王朝氏族内容的铜器,在这 27件眉县青铜器发现之前已先后出土了 40多件。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很大的提高。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B、杜牧生活在晚唐,为区别于杜甫,人称“小杜”,著有樊川诗集。C、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与孟浩然并称,苏轼评其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D、李商隐的诗大多朦胧婉约,寄托深远,著有临川先生集。二、诗歌赏析(9 分)6、

4、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各句中对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阅读下面一首诗

5、,完成 7-8题行 路 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 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 海。注相传吕尚在未遇到文王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到期商汤之前,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7、对这首诗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是对美酒佳肴的铺陈;三、四两句是写停杯拔剑的苦闷,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茫然。B、五、六两句写诗人出游黄河太行,却遭遇冰天雪地之险,借山川阻障隐喻政治道路坎坷。C、七、八两句借用典故表达出了自己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D、末尾两

6、句写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云帆高挂,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8、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反复咏叹,反映了封建时代仁人志士命运多难和壮志难酬的共同心声。B、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严酷的现实,一条是崇高的理想。这两条线索交替、冲突,呈现出一种此起彼伏的气势。C、政治上的挫折与打击,并没有使诗人消沉于金樽清酒之中,因而这首慨叹个人际遇的诗篇充满着乐观豪迈的激情。D、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三 文言文阅读(10 分)盖余所至,比好游者

7、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1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 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29下列各组加点字,

8、意义用法全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余于仆碑,又以悲古书之不存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D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10与“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得”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 分)( ) 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此三者,吾遗恨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1选出对上段文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 分)( )A作者以游山作比议论,为的是

9、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研究思考得广泛而且深入。B句中作者说明的是志、力、物的重要性,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C句中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性。D我们今天也强调“立志” ,虽然我们所说的“志”与作者的“志”在具体内容上是不同的,但作者“尽吾志”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第二卷 非选择题(90 分)1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四-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 分)(1) ,恐美人之迟暮。(

10、2) ,相逢何必曾相识。(3)出师未捷身先死,_。(4)唐诗至老杜而大成。观“登高”一题,先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占据时间高度;有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占领空间制高点;至老杜登高 ,其颔联 :_ _ , _ 遂成千古流传的佳句。(5)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美夔的扬州慢中说“ , , 。”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6)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7)夫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14 诗歌鉴赏(6 分)送别 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注:(1)

11、之:往,到。 (2)南山,即终南山,主峰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陲,边。(1) 从诗中看,友人何以要走?他是走到哪里去的?(3 分)(2) “白云无尽时”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 分)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9 题。(16 分)文赤壁 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 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 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

12、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 苏东坡这样 豪放的人,也曾在 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 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 这里的人想 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 层赭红色涂料, 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 长江江面。在古代,长 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 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

13、了,星 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 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 为他营造出了创作“ 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 苏东 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 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 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 。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 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 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 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 创作“ 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

14、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 赤鼻矶”。 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 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 孤舟出没烟波里 ”,游 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 满 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 时势 何等风起云涌,一 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 ”?于是,“ 苏 子愀然” ,扣舷而歌,“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 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 ,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

15、、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 事、丑事、淹 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 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 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 细想起来,其 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 过,他打的是一 场“文战” ,对手是那些围攻他、 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