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76073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一、中国近代银行的产生及功能特点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在银行业形成之前的很长时间内,钱庄和票号是中国主要的金融机构,其业务活动以从事货币兑换为主,不能称之为近现代意义的银行。由于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很低,钱庄和票号的规模还不大,业务范围较小。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到 19 世纪 80 年代末,在华的外国银行机构为英国银行 4 家(丽如、有利、麦加利和汇丰) 、法国银行 1 家(法兰西) 。5家银行中,汇丰银行发展最快,其业务范围从早期的国际汇兑、汇票买卖逐步拓展到为清政府提供借款,从而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

2、最大银行,并垄断了中国很大部分的金融业务,进而成为亚洲最具有竞争力的大银行。19 世纪 90 年代后,英国银行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开始改变。总体来看,从 1845 年丽如银行进入到 1911 年清政府统治结束的 66 年间,外国在中国设立营业机构的银行约 40 余家,期间,约 30 家银行因各种原因破产或倒闭,到 1911 年,继续营业的银行约 11 家,按进入的时间顺序,分别为有利、麦加利、汇丰、德华、横滨正金、华俄道胜、东方汇理、花旗、华比、荷兰和台湾银行。1897 年,中国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1905 年和 1908 年,户部银行(先后更名为大清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先后成

3、立。三家银行均由清政府批准设立,具有浓厚的官方性质。除三家银行外,20 世纪初一批官商合办的地方性银行相继成立,如直隶省银行(1902) 、浚川源银行(1906) 、浙江银行(1909) 、福建银行(1911)等。此外,一批纯粹私人投资的银行开始兴办,如信诚银行(1906) 、浙江兴业银行(1907) 、四明商业银行(1908)等。从 1897 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到 1911 年,中国开办过的银行总计为 20家 1。二、民国时期的中国银行业功能变化北洋政府时期,在华外资银行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些外国银行撤出,日本和美国的银行则乘机扩大了势力。1916 年,在中国的日本银行包括总行和分行达到

4、 27 家,1925 年增加到 55 家。美国银行业除已经设立的花旗银行外,运通银行、美丰银行等也在中国设立了分行。中国民族资本商业银行在这个阶段发展迅速。一是新设银行增加,1912 年民族资本银行新成立 14 家,1913 年成立 11 家,在 19151921 年的 7 年间,全国新设银行达 124 家。二是银行业务大幅度增长,1913 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存款分别为 1800 万元、3542万元,1922 年,两家银行的存款分别增加到 18698 万元、11151 万元。到 1926 年,中国银行的存款增加到 32848 万元。三是银行资本大量增长,1912 年,银行资本累计 271

5、3 万元,到 1925 年增加到 16914 万元,增长了 6.2 倍。到 1925 年,从市场份额看,中国民族资本银行占比上升到 40.8%;外国银行占比约 36.7%;另外 22.5%则属于钱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银行业在发展中逐步走向垄断。19281936 年,全国新设银行 128 家,除中途停业 23 家外,105 家银行经营良好。同时,银行资本也大量增加。1925年,全国银行资本总额为 1.58 亿元,到 1934 年增加到 3.56 亿元,10 年内增加 1.25 倍。银行存贷款业务同样快速增长,从上海银行公会的 24 家会员银行看,存贷款总额分别从1927 年的 4.87 亿

6、元和 4.6 亿元增加到 1936 年的 13.64 亿元和 11 亿元,其中几家主要银2行对工业企业的放款超过 60%。从社会发展的基础看,这段时期的社会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社会财富与私人财富水平都不高,整个社会的融资需求有限,从而融资活动和充当信用中介的银行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基本上没有形成可与其他西方国家相媲美的现代商业银行。此外,20 世纪上半叶的商业银行发展受到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影响,财政需要成为决定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时期商业银行发挥的功能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商业银行更多地是为小商品经济、小农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的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职能,商业银行的发展整体

7、处于初级水平,尚不具备现代化商业银行所应有的规模和水平。2.在国民政府时期,官办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是处于政府对其控制的工商企业发展和巩固政权提供服务的,而不是为全面经济提供服务的。因此,这时的商业银行体系在为政府集中大量货币资本的同时,并没有覆盖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发挥的范围非常有限。3.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处于较为分散发展的状态,其功能发挥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这个漫长的时期,政权力量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是近代中国商业银行存在和功能演进的决定力量。三、19491978 中国银行业功能演进19481952 年是国家银行体系的创建阶段。以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

8、并组建的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一方面通过各解放区原有的银行改建、从解放区原有银行抽调干部新建和接管官僚资本银行等方式在全国组建分支机构,另一方面通过接管和没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官僚资本银行、改造和买私人资本银行等措施,创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国有银行体系。19531978 年是计划经济下的“大一统”银行阶段。1953 年起,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按照苏联银行制度模式建立国家完全垄断、中央集权的计划金融制度,即单一国家银行制度,人民银行作为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和发行中心,信贷与发行合二为一。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建立了“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既是

9、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有银行,成为全国的“信贷中心、现金中心和结算中心” 。1953 年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后,国有银行通过吸收各种存款、统一经营各项信贷业务、办理全国的支付清算、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成为吸收、动员、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的主要机构,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国有银行各项存款增长 1.8 倍,各项贷款增长 2.6 倍,现金发行量增长 1.9 倍,在完成 156 项重点工程建设、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1.5 倍、居民货币收入增长 1.34 倍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由于国有银行的功能存在严重错位,主要充当

10、财政的会计出纳和计划经济下货币资金分配的部门,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扭曲,形成了大量的银行呆坏帐,为后来现代金融企业建设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的金融是处于高度抑制状态的。由于传统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金融的运行,所以,金融处于高度抑制状态。在金融高度抑制状态下,形成了“大财政、小银行”的宏观管理体系。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各部门所需货币资金都由国家统一配置,缺乏市场化金融交易制度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机制。政府实行集中性政府积累,通过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将资金分配到各个领域,企业收入全部上缴国家财政,甚至连拆旧的资金也要上交。政府既是最大的投资主体,又是最大的储蓄主体。国家对金融(

11、银行)业实行集中的行政控制和计划管理;信贷资金实行统收统支、统存统贷,计划与资金合一;在全社会的金融活动中,财政在储蓄和投资两方面都占有主导地位,银行部门实际上只是充当了总出纳的角色,附属于财政体系。这种情况下,银行主要执行的是初3步的支付中介功能,企业的转账结算、支付职工工资也要符合相关规定,支付功能显得比较简单;银行是信贷资金的供应者,但主要提供基本定额之外季节性、临时性的流动资金供给 2,信用中介功能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大一统”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统天下,中国没有真正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既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又承担专业银行的职能;既发行货币,又

12、直接发放贷款;既经营政策性信贷,又经营一般商业性信贷;既经营短期信贷,又经营长期信贷;既经营城市工商信贷,又经营农村信贷;既经营人民币信贷,又经营外汇信贷;既是一种被监督管理的金融机构,又是一种履行监督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在这种体制下,既可以说有中央银行,又可以说没有中央银行。说它有中央银行,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着管理全国金融秩序的职能和进行货币发行的职能;说它没有中央银行,是说它并不是真正的中央银行,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着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承担的职责。没有中央银行的存在和发展,中国金融和经济发展是非常缓慢的。银行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同样表现为行政性的等级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银行

13、信用关系被简单化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收的便是一个虽近崩溃但却是经过几十年垄断发展的金融体系,加之解放区银行体系一直在人民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因此,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由此决定的计划金融体制的出现就是必然的。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企业性质,银行也不具有真正意义上银行的性质,只是服从计划经济运行的部门和工具,功能发挥受到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了。然而一家“大一统”的国家银行自然难以提升自身效率,功能的完善和作用的效果受到诸多限制,没有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便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银行功能的改进缺乏足够的动力。于是,在 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

14、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等全方位的改革便拉开了序幕,中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阶段,商业银行功能演进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新时期。四、1978-至今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功能日趋完善,功能发挥的效果日益显现,回顾三十年改革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78-1984: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等基础功能初步形成1979-1983 年间,尽管专业银行的机构恢复以及业务分离使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范围有所缩减,但由于当时中国人民

15、银行仍承担着大量的储蓄与工商信贷业务,并没有表现出和其他专业银行太大的本质区别,无法实施金融管理职责。在这样一种背景下,1983 年 9月 17 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 ,决定“成立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而中国人民银行则“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管理机构” 。1984 年 1 月 1 日,作为第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并和先前设立的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一起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国有专业银行体系。伴随着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业务的职能改变以及工商银行的设立,初步解决了传统体制下中

16、国人民银行“政企不分,一身二任”的弊端,在标志着建国前 30 多年形成“大一统”金融体系走向终结的同时也意味着中央银行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以及以之为前提的“二级银行”体制开始形成。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业务,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4定的外汇专业银行,则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外汇业务,中国建设银行除了办理拨改贷外,还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1984 年 1 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承办原来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四大专业银行在它们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办理业务,这一阶段的专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前身)具有了基本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的功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基本的存贷款服务。但当时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的水平有限,因此银行的功能的发挥处于较低层次。由于四大专业银行业务的特殊定位和严格准入限制,使得这些专业银行出现一方面由于存在较为明显的业务垄断而导致出现了缺乏竞争、效益低下等问题,也无法满足如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的资金需求,因此银行功能的发挥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另外,当时专业银行另一个突出的功能是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