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讲义):培优版06_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472514 上传时间:2019-04-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6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讲义):培优版06_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讲义):培优版06_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讲义):培优版06_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讲义):培优版06_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讲义):培优版06_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讲义):培优版06_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讲义):培优版06_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重点突破重点突破】 1、比较美国与德日反危机措施,并说明它们走不同道路的。 2、多种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四个变化 4、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 5、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思想 【时空定位时空定位】 【复习指导复习指导】 注意在复习中把握本部分的两条线索,一是“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新变化” ,在掌握 重要考点的前提下,要学会广泛联系,深入分析历史现象。如从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中认识正确处理生 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的重要性,联系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情况,关注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对 我们的启示。近几年的高考中,对二战后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福利国家考查较多,在当今世界面临金融危机,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本专题内容仍将成为高考的热点。具体注意: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 济调整,认识新变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战后发达国家建立了较完善的福利制 度,刺激了消费,缓和了社会矛盾。我国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加快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 平。 【重点突破重点突破】 1 1、比较美国与德日反危机措施,并说明它们走不同道路的。、比较美国与德日反危机措施,并说明它们走不同道路的。 (1)相同措施: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都将危机转嫁到国外; 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都最终摆脱传统经济

3、思想模式。 (2)不同措施: 经济:美国是在维护自由资义制度前提下的国家干预,是正常的道路。 德日则偏离这一轨道,走法西斯统治经济道路,是不正常的道路。 政治:美国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先河。 2 德日则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导致大战爆发。 (3)原因: 政治条件不同:美国具有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 而德日两国都是通过自上而下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封建残余势力大,军国主义 盛行 经济条件不同: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具有比较雄厚的金融力量,经济的回旋余地比较大。德日两 国金融力量薄弱,市场相对狭小。 领袖素质不同:罗斯福是民主制度的捍卫者。 希特勒则表

4、现出独裁倾向 凡华体影响:作为战败国德国在凡尔赛体系中是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由于美日在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护它,而德日要冲破它。 2 2、多种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多种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史观结论 现代化史观 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 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史观 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处理了经济危机 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生态史观 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 可持续发展 全球史观 标志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

5、为特征 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 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3 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四个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四个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 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经济处于“滞胀”时期。 (2)建立“福利国家”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内容:包括

6、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 影响: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第一、第二产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 影响:第三产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 3 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4) “新经济”的出现 含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

7、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4 4、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 比较项比较项苏俄新经济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目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特点特点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空) ; 相相 同同 结果结果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背景背景 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 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已经过时,一

8、些地方发 生叛乱。 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 打击,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受损严重。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 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 重心亟待转移。 内容内容侧重于农业方面。 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 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 个经济领域,目标在实现经济 体制的改变。 目的目的 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 渡到社会主义 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 产阶级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特点 俄国列宁是在无产阶 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 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 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发 展生产,强调市场经济。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 有制前提下用国家

9、干预 经济的办法,强调运用 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 义。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社会主 义制度前提下,克服计划经济 体制的弊端,改革生产关系中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不不 同同 影响影响 巩固了工农联盟,有 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 埃政权得到巩固。 但到 1927 年新经济政 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 林高度集中是经济体制。 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 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巩 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并 促成了战后出现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趋 势。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欣欣向 荣的可喜景象,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延伸:认识启示。延伸:认识启示。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生产关系的

10、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计划性经济和市场性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5 5、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思想。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 时间时间16 -18 世纪 18 世纪末-20 世纪 20 年 代 20 世纪 30-70 年代 阶段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核心内容核心内容 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 贸易,多储备金银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11、 自由贸易 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 等各方面干预经济 实践措施实践措施 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 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 民地,支持海上掠夺 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 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 消除关税壁垒,各地正常 贸易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 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 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 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兴衰原因兴衰原因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 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 工业的经营 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 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 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 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 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 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影

12、响影响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 进工场手工业发展;加紧 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 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 展;加紧对商品市场、原 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 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 成。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 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30 年代的“新政”减轻危机 破坏,促进生产恢复,巩固资本 主义统治,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干 预经济发展新模式。二战后“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 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 长。 延伸:延伸:“减少干预减少干预”的经济政策(的经济政策(2020 世纪世纪 8080 年代以后,美国为代表)。年代以后,美国为代表)。 背景:70 年代经济危机导致长期“滞胀”,国家干预收效甚微。

13、 特点:政府降低税率,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对企业的干预。 影响:80 年代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通胀、失业降低。90 年代经济增长加快,通胀、失业、赤字降低; 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总结:基本认识。总结:基本认识。 经济思想(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发展。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 要把政府宏观调控(干预)与市场自我调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5 【典例分析典例分析】 (2017天津高考14) (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19531973 年,各主要

14、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 35%,英国 30%,法国 52%,联邦德国 59%,日本 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1)材料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2 分)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6 分) 材料二 从 1973 年 11 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 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 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 1975 年底,达 1850 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 国为 74%,日本 189%,联邦德国 12

15、7%,法国 26%,英国 191%,意大利 246%。西方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不同。 (2 分) 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 决“滞胀”问题。 (4 分)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4 分) 【考点】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 (2)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滞胀” (3)对经济

16、政策及经济理论的认识 6 (3)结合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促进经济发展,和面对 70 年代经济危机失灵的史实,可知对经济政策及 经济理论的认识是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答案】 (1)状况:经济高速增长。 理论:凯恩斯主义。 内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 实现充分就业。 (2)不同:70 年代物价上涨,30 年代物价下跌。 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理由: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 长,扩大失业人数。 (3)认识: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 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技能点拨技能点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信息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此类试题的结构主要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 即提供一段或数段材料让考生阅读,然后根据材料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