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说课稿.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7333765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故乡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鲁迅故乡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鲁迅故乡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鲁迅故乡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鲁迅故乡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故乡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故乡说课稿.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迅故乡说课稿鲁迅先生写的故乡一课应该怎么说呢?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鲁迅故乡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鲁迅故乡说课稿一一、教材分析鲁迅的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篇小说。上一单元侧重“思想风采,哲理性较强。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二、教学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作为知识目标;把培养学生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

2、题的能力,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作为能力目标;把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帮助学生树立为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情感目标。三、学情分析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四、教学流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理解,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

3、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步走: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第二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解答能力。第三步:研读课文,理解文意。主要运用引导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

4、文章主题的理解。第四步:扩展教学。从故乡入手,对学生人物写作上进行指导,重点是“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以及我的情感变化为纵向线索,以典型人物“杨二嫂、闰土、我”为横向线索。简单明了。故乡过去现在未来豆腐西施杨二嫂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水生(廿年前的“闰土”)迅哥儿“我”宏儿(当年的“迅哥儿”)期望失望希望鲁迅故乡说课稿二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故乡为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选自呐喊,写于1921年。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

5、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之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当时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述了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抒发了对现实社会中

6、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小说共写了“我”、水生、宏儿、母亲、闰土(少年、中年)、杨二嫂等形象。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教学目标(1)、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前后对比分析来揭示文章主题。(2)、对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感悟。说明: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通过描述故乡及故乡人(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来表现作者对旧中国愚昧、落后、贫穷代代相传的悲哀,对变革旧

7、中国、建设新生活的强烈渴望。因此,本节课主要是抓住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来揭示文章主题。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前后对比分析来揭示文章主题。教学难点:对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感悟。说明: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小说抓住一个“变”,通过“变了的故乡”、“变了的闰土”、“变了的杨二嫂”等内容具体表现了作者对故乡二十年来物非人亦非的感慨。因此,通过对对比手法的分析,梳理人物关系,探究人物命运的变化原因,分析把握文章所要反映的主题,当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另外,文中一些富有哲理、充满辩证哲学意味的语句,含蓄寄托了作者变革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反复咀嚼,学

8、会透过字面读出文字背后的深义与情怀。5、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二、说教法1、组织方式本节课主要采用“读找比赏悟”的教学组织方式,首先让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区别的句子,并通过对比分析人物的性格,在人物的分析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把握文章的主旨。2、多媒体的运用本堂课主要是运用多媒体把整堂课串起来,重点内容运用展台展示出来,也便于同学们理解,从而思路也比较清楚,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三、说学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

9、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讨论法:在分析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时,让同学们通过讨论来分析。3、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5、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四、说教学程序(一)课前预习阅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部分。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三)分析人物形象。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

10、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小结: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说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读文本,旨在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能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活跃思维。后面的交流则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在训练中形象地感受小说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四)再读文本,感悟主题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

11、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小结:小说塑造的闰土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说明:以上环节通过对人物二十年前后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对比 ,学生形象地感受到闰土经济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本环节通过探究闰土变化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感悟小说的主题。(五)读

12、读议议,深入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结尾充满了哲理。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说明:这一段是全文的难点,通过对这富有哲理性的重点句子的朗读、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变革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六)课堂总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七)布置作业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说明: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堂课的基础上,能自己运用对比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达到举一反思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