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XX市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293149 上传时间:2019-04-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强XX市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加强XX市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强XX市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加强XX市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城乡一体新社区是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所形成的介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之间的第三种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社区形态,如何推动新型社区的管理服务问题,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一项突出而迫切的课题。XXX等部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对XXX市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XX市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现状及成效 . 二、新型社区管理服务难点问题分析 (一)人户分离管理不顺。由于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下,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会福利、服役退伍、教育等政策仍紧密依附在户口上,特别是农村户口与集体资产收益、

2、福利保障、土地征用、拆迁赔偿、宅基地分配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更为紧密,这些向城镇或周边跨组、跨村、跨镇集聚的居民,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大多将户口留在了原地,造成大量的“人户分离”。如. (二)公共配套设施欠缺。在调研中发现,目前XX市城乡一体新社区基本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安置”推进,布点位置、规模等不断变动,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部分新社区居民完成搬迁集聚后,虽然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但许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日常保洁、道路维修、污水处理、河道保洁、社区保安及绿化养护等都成为社区面临的一大难题。如. (三)管理职责界定不清。目前部分新社区的管理模式采用由原村委会和新社区居委会实行“双管”,

3、互相之间缺乏有效的共管合力,权责界限模糊不清,徒增两边村社区干部工作量。如. (四)管理力量配备不足。从XX层面来看,部分镇街道对新社区的集聚点没有明确统一条线进行管理和指导,“建设”及“管理”分步开展,导致出现“管理真空”现象。从社区层面来看,目前新社区的干部队伍主要由原村委会或从周边村委会班子人员中抽调组成,普遍对新社区管理缺乏认识,工作方式和服务方法创新不足,存在对辖区内居民底子不清、情况不明等问题。 (五)资金保障力度不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7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在实际操作中,对还未成立社

4、区居委会的集聚点一般不列入政府财政统筹范围;对已成立社区居委会的,财政一般都按社区户籍人口进行拨付,而绝大部分新社区住户均没迁入户口,导致与实际支出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新社区的管理经费主要依靠镇街道投入或原村集体经济支持,社区自身没有有效的资金来源,保障力量不足。 (六)农村居民“双感”不强。城乡一体新社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社区管理向城市看齐,而社区成员却是以农民为主,这就必然面临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村居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强,对村委会的归属感及认同感远远大于社区居委会,虽然其身份已转变为居民,但长期以来农村生活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开辟菜地、毁绿、房前屋后乱搭建等现象比较多。同

5、时,社区内居住成员复杂,拆迁户与搬迁户在政策享受、安置情况、养老保险等方面存在差别,外来人口大量租住,导致群体与群体之间、户与户之间存在矛盾,社区成员之间价值观异化现象更加突出,不利于形成“生活共同体”。 三、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夯实城乡一体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1.合理设置规划布点。城乡一体新社区的规划布点应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管辖区域与人口适当、区域相对集中、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合理设定。在统筹规划过程中,应坚持同步实施、同步规划、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集聚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居民群众的风俗习惯等因素,对拆迁户、搬迁户等不

6、同类型在规划中提前考虑,分区域安置。同时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分步有序实施。 2.深化撤村建居工作。按照有利于资源整合、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化农村新社区规划布局,建议以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或人口1万人(1500户3000户)左右的规模合理设置新社区。对入住率达到XX%的社区,应及时组建社区管委会;入住率达到XXX0%以上的社区,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并配备社区专职工作者。积极稳妥推进人口规模偏少村的调整,原则上XXX人以下的村要及时撤并。 3.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有效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礼堂、警务站、村邮站、家宴中心、图书室等资源,推动社区服务中心与城乡一体新社区

7、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一体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用房面积原则上按照每百户不低于平方米配置,其中新建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按照不低于平方米,同时,加强社区道路交通、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4.强化资金保障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多渠道筹集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和服务所需经费,增加公共财政对城乡一体新社区的支出,将新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项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探索设立政府公益金和推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特别是对那些已建成的城乡一体新社区服务中心,要在资金支持上借鉴城市社区以人口数量安排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经费机制,统筹考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数量。

8、积极拓展企业投资、社会捐助等多元化筹资渠道,鼓励个体、民营、驻区单位等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进程,推动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规范化。 (二)健全机制,优化队伍,扎实推进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1.优化社区组织,理清职能清单。针对新社区的双重属性和居民的双重身份,建议实行“新社区建党委、网格建党支部、楼栋建党小组”的网格化组织体制,一村一社区或一村多社区的,可直接建立社区党组织;多村一社区的,可探索设立综合党委模式;村、社区交叉的,可采取村社区联建综合党委模式,由新社区党委和村党组织双重管理,党小组协助抓好楼栋管理,从组织领导机制上保证新社区建

9、设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转。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工作准入机制,对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归类,将原村需要能委托新社区代办的涉及居民事务的事项,统一放到“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实现“零距离”服务。建立社区居民家庭台账,实行“村社区”信息资源双向流动,及时掌握居民基本信息方便管理。 2.深化“三社联动”,助推治理创新。鉴于当前农村自治组织发育还不完善,还难以有效承接各类社区服务的现状,建议采取XXX方式,大力培育扶持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增强社区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社区社工服务站(室)、“社工之家”等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引入专业社工介入,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与社区建立信息联通、项目联营

10、、服务联手和培育联合的合作发展模式,促进社区融合。 3.推进三项改革,增强集聚功能。一是加快“三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拓展确权成果应用。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三级”责任体系,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是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资源辐射共享机制,完善实施城乡社保、养老、计划生育、退伍安置、救助和低保等一体化政策,助推城乡社区融合发展。三是深化信息管理改革。根据“整合社区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要求,探索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将村(居)民的基本信息、日常事务

11、管理和行政管理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个户分离人员信息资源共享。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从原村干部中择优选择一批、从镇街道机关干部中下派一批、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等“三个一批”的方法充实完善城乡一体新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在服务手段方面,可以借鉴城市社区的一些新颖服务方式,如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服务外包、居民满意度调查等;在服务内容方面,致力于满足居民对新社区服务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方面的需求,积极引进市场化服务和自助互助服务,使城乡一体新社区形成家门口的社区服务圈。此外,大力建设新社区志愿者队伍,支持、动员、激励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形成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 (

12、三)强化三治,促进融合,切实提升城乡一体新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1.推动居民自治。深入开展.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草根自治团队,激发居民的家园意识和对主人翁身份的认同感。制定完善自治章程、楼道公约和专项公约等,着力解决设施缺失、环境脏差、秩序紊乱等问题,促进社区自治共管。推广“社区营造”理念,探索设立居民互助平台,实行户长制(楼长制),建立居民互助微信群,加强互动联系;也可举办新社区“邻里节”活动,通过邻里签约、楼栋签约等形式,使新社区居民建立起“相识、相知、相亲、相助”的新型邻里关系。 2.推行协商共治。完善基层协商机制,引导建立自治议政团、村民议事会等主体多元的议事协商组织,畅通群众参与社区治理

13、和服务渠道。在议事规模上,建议每个新社区以XX至XX户选举产生XX名议事会成员,以居住区域、楼宇、楼道为单位,把城乡一体新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居民小组,实行网格化管理。在议事形式上,探索建立例会型、议事型、对话型等协商模式,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单位和公民个人参与社区协商,推动形成多元、合作、平等、协商的治理主体架构,实现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治理。 3.推进民主法治。借鉴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从社区整体管理到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责任清晰、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突出抓好联保队伍、巡逻队伍、信息联络员队伍“三支队伍”和电子监控网络建设,构建社区和谐稳定的平安服务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