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六单元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728145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六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九上六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九上六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九上六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九上六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上六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六单元教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苏教版九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设计:二十四中 刘霞 戴亚萍 朱惠静审稿:翠竹中学 刘芙蓉绿(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文中所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2能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并学会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3能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出大自然的美。(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朱自清1导入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 、 背影 ,这两篇作品给同学们留下了深深的美好的印象。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 1924 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 ,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2、满蓄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2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明确: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年 11 月 22 日),卒于 1948 年 8 月 12 日。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本文写于 1924 年。当时朱自清先生在思想上比较健朗,基本上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因而文章也写得清朗明快,优美的文字中满蓄着勃勃的生命活力。二、读“绿”21听配

3、乐朗读(录音) ,说感受,找感受。 不看书,让我们凝神屏息,全身心地去感受这“绿”的神韵。 (听录音) 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能用一个词或短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这是大家的感受,那朱自清先生对这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文。找出这个句子。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 2体会“惊诧” ,明白“文眼” 。 “惊诧”是什么意思?(惊讶、诧异) 能不能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惊诧”是“十分惊讶” ,比“惊讶”程度重。 )这个“惊诧”既表明景中情(惊喜) ,又暗示情中景(奇异) ,这种形神皆领的字眼我们称“文眼” 。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放开地、自由

4、地、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朗读中能体现全文的基调:清朗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三、评“绿”1组织学生学习如何做批注,并仔细研读文章的批注部分。2组织学生再读全文,选择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语段或语句进行批注,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合作小组交流后,选出代表上台朗读自己选择的段落及其批注,同学进行评价。第二课时一、复习上堂课的内容二、品“绿”组织学生研读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三段)(一)找出最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两个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奇异、醉人)(二)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用浪线划出作者描写梅雨潭绿的优美语句,

5、并结合有关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出绿的特征的?(讨论、点拨、品味)3明确:1比喻如请学生找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描写水光、描写水色的句子等。2对比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 、 “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绿杨(淡) ,绿壁(浓) ,西湖(明) ,秦淮河(暗) 。 】 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3奇妙的联想和想象作者按照认识的习惯,变换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抒情。大家听读这段剩下的部分,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深入描写的,人称感情有何变化,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如:我最喜欢“那醉人的绿呀明

6、眸善睐了。 ”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 “奇异” 。 】 请学生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如: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绿”在作者眼里,是少妇的裙幅,是温润的碧玉,是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脉脉含情的少妇;在同学们心里,或是神奇的颜料,或是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 ,作者醉意中还送

7、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可能有: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与“女儿”相似的特征。 “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4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 ,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 。 “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4拟人的方法作者把“绿”当作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

8、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请学生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 )(三)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学生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如“霜叶红于二月花”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总结:语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现色彩、线条、形体,须借助读者的联想、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

9、,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等,便成了作家摹色状形的得力手法。 三、课外练笔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美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涵的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触动了你的情思,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 组织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山水风光的习作。(刘霞)囚绿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5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

10、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 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 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3再读课文,理清写

11、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绿 绿 囚绿 绿 绿(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喜爱之情)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6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明确:绿色是多宝 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 (择绿的原因)我

12、拿绿色来装 饰我这简 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 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 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囚绿的原因)(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 ”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 的象征。(生命、希望、快乐)(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1 “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 。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

13、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绿的枝条悬 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 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我起来观看 这被幽囚的 “绿友”时,它的尖端 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 苍的颜 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7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 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 ”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在

14、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 内在美震撼了作者。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三、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 ,是一种“魔念” 。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作者把绿藤当作他的惟一的“朋友” ,囚 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那份 对绿的渴望,表 现了他 对生活的热爱, 对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绿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

15、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释放了它吗?择绿赏绿也好,放 绿怀绿也罢,支撑 这些行 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给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8等理解写作意图。教师出示陆蠡资料和写作背景。陆蠡其人: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 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 竹刀 、囚绿记。陆蠡貌不轩 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

16、心地坦白,对朋友至 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 话,不肯做虚夸的事”, “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5 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 年月 13 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 34 岁。陆蠡其时其文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时值日寇入侵, 华 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 1938 年,即抗日 战争爆发一年后,当 时作者留居在已成“ 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 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 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