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力的平衡 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279519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2 力的平衡  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8.2 力的平衡  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8.2 力的平衡  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8.2 力的平衡  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8.2 力的平衡  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8.2 力的平衡 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2 力的平衡 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8.2力的平衡学 习 过 程备注正面思考 主动学习一、认识合力1、预习自学(1) 、观察下边两幅图,试思考:两图中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特点?如右图,如何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三次实验中均将弹簧右端拉到位置B的目的是: 你能判断(b)、(c)两图分别是探究什么吗?2、【知识点1】如果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同时对物体的效果作用相同,这个力就叫这几个力的 ,这几个力也可以叫作这一个力的分力。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 (选填“和”或“差”),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 (选填“同”或“不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

2、于这两个力大小之 (选填“和”或“差”),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 (选填“同”或“不同”)。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主要是 。所以,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可以用合力代替几个分力。【典型试题】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F1=30N,F2=40N,若其方向相同,则其合力是 N;若其方向相反,则其合力是 N。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当它的同向时,其合力为7N,反向时,其合力为1N,则这两个力分别为 N, N。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1、预习自学(2) 观察下边三幅图,试思考: 用力F推木块,使之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用水平推力推水平地面上的车,但未推动 静止的吊灯 物体运动有什么特点

3、?物体受力有什么特点?2、【知识点2】当物体处于 状态或 状态时,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否则就说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就说物体所受的力是 。 物体受两个力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 物体受三个力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三力平衡”【典型试题】1、如图所示,表示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的是( ) A B C D 2、下列描述的物体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A正在加速向上飞的运载火箭 B正在减速的汽车C正在沿弧形轨道快跑的四驱车 D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盒三、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预习自学(3): 如图甲是某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试思考:实验为什么要在

4、水平桌面上进行? 实验中,如何比较拉力F1、F2的大小? 木块处于什么状态时,拉力F1和F2平衡? 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有时会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 (答出一条即可)丁丙图乙和图甲相比,哪个实验装置更好些? 丙图可以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的哪些条件?改变两侧所挂钩码个数,探究 。将硬纸片向下拉,探究 。用剪刀将纸片从中间剪开,探究 。丁图是用来探究二力平衡的哪个条件的? 。2、【知识点3】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必然作用在同一受力物体上“等大”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大小必然相等“反向”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即:夹角为1800)“共线”相互

5、平衡的两个力必然在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根据已知力的方向,判断另一个力的 。 根据已知力的大小,判断另一个力的 。受平衡力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 ,相当于不受力。即:受平衡力的物体必然处于 状态或 状态。【典型试题】1、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1)小华将一根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实验中滑轮的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2)该实验中为何要忽略卡片重力?答: ;该实验中为何能忽略卡片重力? 答: ;(3)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观察 ,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2、下列四个图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属于平衡力的是()A B

6、 C D反面质疑 交流辩论 你知道如何判断两个力是不是平衡力?【典型试题】1、体育频道经常转播一些重要的象棋或围棋大赛在复盘讲解时,棋子被吸附在竖直放置的磁性棋盘上保持静止棋子不会掉落是因为()A棋子所受重力和棋盘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B棋子所受到的重力与棋盘对它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C棋盘对棋子的吸引力和棋盘对棋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棋盘对棋子的吸引力和棋子对棋盘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2、体育频道经常转播一些重要的象棋或围棋大赛在复盘讲解时,棋子被吸附在竖直放置的磁性棋盘上保持静止棋子不会掉落是因为()A棋盘对它的吸引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B棋子所受到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 C棋盘对它的摩擦力大于

7、它受到的重力 D棋盘对它的摩擦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合学共商 检测过关1 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C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 D运动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A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B这两个力一定不是平衡力 C这两个力可能是平衡力 D无法确定 3 如图是投掷实心球的场景下列情况中实心球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实心球在空中上升 B实心球从空中下落 C实心球在地上越滚越慢 D实心球停在地

8、面上 4 有一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中两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B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 C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 D桌子的重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5 物理课本放在水平桌面上,文具盒放在物理课本上,则( ) A.物理课本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物理课本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理课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理课本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物理课本对文具盒的支持力和文具盒对物理课本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桌面对物理课本的支持力和文具盒对物理课本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6 如图所示,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匀速向右

9、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所受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7 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照片(图中的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不可能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8 在下列事例中,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A正在圆形轨道上运动的过山车 B减速进站的火车C腾空而起正在加速上升的火箭 D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9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一个静止的小车上有一弯杆,其下端固定一个小球,小球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FGGGGFF

10、FABCD10 “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大象拔河比赛中,甲、乙两人通过腿、肩等部位用力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 如图所示,当甲、乙两运动员处于静止状态且布带的重力不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乙A甲对地面的压力和甲所受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B甲对乙的拉力和乙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甲对布带的拉力和乙对布带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D若甲、乙两人体重相同就一定不能决出胜负11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轮,并挂上钩码滑轮滑轮细线细线第 题图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 (填“考虑”、“不考虑”) 小卡片的重力;探究两个力大小关系时,应该观察并

11、比较 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如下操作: (填“挤压”、“翻转”或“旋转”)小卡片,松手后 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 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 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 (答出一条即可)12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予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书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才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转13 如图4所示的装置处于静止,细绳和弹簧测力计的质量忽略不计,不考虑细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

12、,两端挂的重物各为10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小车受到的合力分别为 ( )A.10 N 20 N B.10 N 10 N C.10 N 0 N D.20 N 10 N14 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水平路面上推着底部垫有圆木的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木箱受到的合力不等于零 B.木箱受到水平推力的合力等于它受到的摩擦力 C.在木箱下面垫上圆木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D.木箱受到的重力与它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15 如图,用水平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这时,木箱受到的( )A推力小于摩擦力 B推力和摩擦力大小一定相等C推力一定小于重力 D推力和摩擦力方向相同16 以下应用中,主要是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解决问题的有( )A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B利用弹簧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