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弹力 弹簧测力计 学案(教科版八年级下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277986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3弹力 弹簧测力计 学案(教科版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7.3弹力 弹簧测力计 学案(教科版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7.3弹力 弹簧测力计 学案(教科版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7.3弹力 弹簧测力计 学案(教科版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7.3弹力 弹簧测力计 学案(教科版八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3弹力 弹簧测力计 学案(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3弹力 弹簧测力计 学案(教科版八年级下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3弹力 弹簧测力计学 习 过 程备注正面思考 主动学习一、认识形变1、预习自学(1) 观察右边三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2、【知识点1】形变:物体形状、体积的变化叫形变。形变分类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 。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 。研究微小形变时,可以用 法。【典型试题】1、有弹性的物体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下列选项中,都能发生弹性形变的是() A塑料尺、钢尺、橡皮泥 B水、弹簧、木棍 C作业纸、橡皮擦、木板 D玻璃板、钢轨、钓鱼杆二、认识弹力1、预习自学(2) 如图,用手挤压吹足气的气球,手会有什么感觉?气球发生的是弹性形变还是塑性形变?2、【知识点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2、,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使它产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反抗力,人们把这个力叫弹力。产生弹力的条件:发生 形变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有: 力、 力、 力、 力等压力的方向受力物体受到的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 (选填:“同”或“反”)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 的物体绳子拉力的方向沿着绳指向 的方向压力的作用点在 物体上,一般可以平移到物体的几何中心。如何判断某物体是否受到弹力作用假设法 撤去法【典型试题】1、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C.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D.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

3、弹力2、下列各图中,有关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三、探究弹簧形变1、预习自学(3)如图所示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在弹簧下端挂上钩码(每个钩码重0.5N),并逐个增加钩码,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将所得数据记录入表格中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作出弹簧伸长量L与拉力F的关系图像.2、【知识点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 比(选填“正”或“反”)公式: F=kL 应用:可制成弹簧测力计【典型试题】1、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准备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他们选用了甲、乙两种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测试,分别绘出它们的关系如图中OA、OB所示若他们要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弹簧

4、,若要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弹簧 。(选填“甲”或“乙”)2、某弹簧的长度与受到拉力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这根弹簧的原长是 cm;弹簧在受到6N的拉力时,弹簧比原来伸长了 cm。分析图象中有关数据,你可得出的结论是 。此弹簧的k= 。四、认识弹簧测力计1、预习自学(4)如图所示是弹簧测力计结构示意图你知道弹簧测力计的主要结构有哪些?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是什么?2、【知识点4】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 。弹簧测力计使用前的注意事项观察弹簧测力计,认清 和 ;看指针是否 ;轻轻拉动挂钩来回运动几次, 。弹簧测力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 ;拉力方向要与弹簧测力

5、计的轴线在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 。【典型试题】1、试把下面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补全,并把正确的顺序写在横线上: 、 、 、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了解刻度值的大小。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 的与测力的方向一致,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 ,使用时不能超过它。校正 ,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2、如右图所示,是正在使用的弹簧测力计,这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分度值为 ,此时的测力计的示数为 N。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1、预习自学(5)如图所示,你知道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吗?2、【知识点5】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作原理是 。在水平桌(地)面上

6、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当图中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对平面对物体的摩擦阻力等于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典型试题】图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N,分度值是_N,手的拉力为_N。反面质疑 交流辩论1、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1)测量前要了解弹簧测力计的_,要明确_,还必须要_。(2)在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 方向一致。(3)读数时,眼睛观察指针的视线应与弹簧测力计的刻线_。(4)在记录结果时,既要记录_,还要注明_。2、如右图所示,是天平使用的几种错误情况,试分别指出错误所在:(1) 。(2) 。 (3) 。3、如图所示,取A、B两个弹簧测力计,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让它

7、们互相钩挂在一起。然后用手拉,A测力计显示的是B对A的作用力;B测力计显示的是A对B的作用力。通过实验得出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怎样的?合学共商 检测过关1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拉力器来练自己的臂力。他把并在一起的四根相同的弹簧拉长0.5m。若每条弹簧拉长1cm需要1N的力。那么他的臂力是:( ) A.400 N B.200N C.300 N D.100 N2 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B、弹簧测力计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拿来使用C、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轻轻地拉挂钩,以防卡住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挂钩不能与外壳相碰3 在实验室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8、(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C.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力计的范围4 小明有自制橡皮筋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这是因为( )A、橡皮筋拉长时直径变小 B、橡皮筋的弹性不均匀C、橡皮筋的弹性太小 D、橡皮筋形变不均匀5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指针在零刻度线以上,用这个测力计测出一个力是4N,则该力的大小实际是( ) A、大于4N B、等于4N C、小于4N D、无法确定6 关于弹力的方向,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压物B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

9、持面,并指向被支持物C绳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并指向绳收缩的方向D杆对物体的弹力总是沿着杆,并指向杆收缩的方向7 如右上图所示,静止的弹簧测力计两端受到方向相反、大小都为3N的力F1和F2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若此时弹簧测力计中的弹簧伸长了5cm,当小芳用力将这个弹簧拉长了3cm时,小芳拉弹簧的力是 N。8 几位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来比试臂力,如图所示,大家都不甘示弱, 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则( ) A.臂力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B.手臂长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C.体重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D.每个人所用的拉力一样大9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中,有如下操作:轻轻来回拉动两

10、次挂钩,把待测力加在挂钩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弄清刻度上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把弹簧测力计指针调节到“0”位置,待指针示数稳定后读数。上述操作,正确顺序的是() A B C D10 铁架台上悬挂一根弹簧,如图所示,分别用6次大小不等的力拉弹簧,测得弹簧伸长记录如下表格,则用这根弹簧制成的弹簧测力计,其量程为 ( ) A. 0-3.0N B. 0-2.5N C. 0-2.0N D. 0-1.5N11 有一只弹簧测力计,挂钩上不受力时,指针不是指在零刻线位置,而是指在0.2 N的位置上,此时用手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测力计示数为4 N,则手拉挂钩的力是() A4.2 NB4 NC3.8 ND无法判断

11、12 现有弹簧、钩码、直尺、指针等器材,小华要自制一个弹簧测力计,他首先测出弹簧的长度l0=2.10cm,然后在弹簧的下端挂上不同的钩码,测出弹簧的长度l,算出比原长l0的伸长l(l=l-l0),测量的数据如下表:拉力F/N1234567长度l/cm2.502.903.303.704.104.504.90伸长l/cm0.400.801.201.602.002.402.80(1)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拉力F和弹簧伸长l的关系是: ;(2)小华继续做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拉力F/N89101112长度l/cm5.305.706.106.607.30伸长l/cm3.203.604.004.505.2

12、0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拉力达到 N时,拉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就改变了。因此,弹簧测力计的范围只能达到 N。1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无处不在的弹簧”弹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在不同的领城发挥着重要作用。弹簧的特点就是在拉伸或压缩时都要产生反抗外力作用的弹力,而且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一旦外力消失,形变也消失。物理学家胡克研究得出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量与它受到的拉力(或压力)成正比。弹簧具有测量功能、紧压功能、复位功能和缓冲功能,以及储存能量的功能。弹簧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制作弹簧测力计、钢笔套上的夹片、机械钟表的发条等。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都产生反抗外力作用的弹力,这说明。胡克的结论是。下表是小明研究弹簧长度与所受拉力大小关系时记录数据的表格,空格中的数据是。钩码重/N00.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