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726809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word论文】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word论文】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word论文】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word论文】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专业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按照威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意见,由市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组成联合调查组,于 10 月 9 日开始,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一、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及其特点2002 年底,全市总人口 247.62 万人,农业人口 144.33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58.3%。其中,农村劳动力有 91.52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 63.4%。在目前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 50.09 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 21.44 万人,第三产业的有 19.99 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 54.7%、23.

2、4%和 21.9%。可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仍占主体。而威海市耕地面积约为 284.7 万亩,从事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为 39.86 万人,按复种指数 163%计算,有耕地 405.4 万亩。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按每个劳动力可耕种 15 亩计算,威海市约有 12.8 万人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这部分劳动力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从市区分布情况来看,非农劳动力比重高的主要集中在市辖区。环翠区占52.8%,高区占 68.8%,经区占 57.8%,文登占 40.6%,荣成占 45.5%,乳山占45.1%。从文化程度上看,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 1.0%,小学文化程度占 18.8%,初中

3、文化程度占 57.6%,高中文化程度占 18.2%,中专文化程度占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0.4%。从农业劳动力转移行业结构上看,工业作为主导行业,比重为 36.5%,其他依次为建筑业,批、零贸易餐业,运输邮电业,分别占 15.2%、12.4%和 6.2%从调查情况上看,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转移的态度较坚决。转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没有重新返回农业的,形成了彻底转移。主要是因为通过外出打工找到了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行业,经济收入比从事农业的收入高,经济基础较稳定。有的通过转移户口真正离开了农村,有的虽然户口还在原籍,但人却早已从事非农业。2002 年威海市共有

4、91.52 万农村劳动力,比 2001 年减少 2.01 万人,减少 2.1%,非农劳动力41.43 万人,比 2001 年减少了 0.92 万人,减少 2.2%。(二)青壮年劳动力是转移的主体。通过招工渠道转移的劳动力,年龄均在 18-35 岁之间;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均是一些接受新事物快、商品意识强、有一定特长、年轻有文化的人,他们或有组织,或自发的从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有的搞农产品加工运销,有的搞餐饮商贸服务,有的搞建筑装璜,有的甚至跨出国门,从事国际商贸业务。2(三)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全市年销售收入 100 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780 家,其中 500 万元

5、以上的达到 119 家,过亿元的达到 33 家。国投中鲁果汁有限公司、好当家集团、寻山水产集团、大鱼岛水产集团、鹏程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 26 万多人。 (四)转移趋向多集中在当地的二、三产业。从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上看,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在这些转移中,以就地转移为主,外出转移为辅。2002 年农村劳动力在乡内转移的人数占转移总量的 75%,向县内乡外转移的占转移总量的 12.7%,向省内县外转移的占转移总量的 11.8%,向国内省外转移的占转移总量的 0.1%,向国外转移的占转移总量的0.4%。这种向市外、省外转移较少的成因,一方面是因威海市

6、较其它周边城市经济发达;另一方面,也说明威海市农民思想比较保守, “安土重迁” 、 “守业又守家”的陈旧观念较重。当然,在这些转移的劳动力中,还出现一些季节性转移的农民工。有些农民在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土地转包转租等现象时有发生。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近年来,威海市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城市和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实施的小城镇就业促进项目实施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有关部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大力发展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为全市经济发展

7、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深化制度改革,促进了转移步伐的加快2002 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威海市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 关于加强农村二、三产业向中心镇集中,促进中心镇发展的意见,与总体方案相配套,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转移的政策规定和改革措施。一是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地域壁垒。制定下发了关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通知 ,建立了全市以居住地划分城镇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鼓励有一定技能和投资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向中心城市转移,在乡镇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行户籍自由迁移。二是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打破身份壁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 、

8、 关于钟点工形式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 ,取消了城镇企业使用农村劳动力分区域、分行业、分工种的就业限制,建立了统一的就业准入制度;打破了“临时工” 、 “农民工” 、 “外来劳务工”, “正式工” 、 “固定工”之间的界限壁垒,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城镇用人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由过去的计划审批,改为实行备案制度。目前,单位招工和农村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得到较好落实,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钟点工、季节工等形式实现灵活转移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威海市有近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从事季节性打工或“钟点工” 。三是深化社保制度改革,打破单一保障壁垒。积极推进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扩

9、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已将 1 万多名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目前正在酝酿威海市农民工社会保险暂行办法 ,拟将出台农村养老保3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过渡配套政策。 (二)开展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各市积极发挥技工校、农广校、职业学校及社会办学资源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一是把培训与就业挂钩。建立起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各类培训学校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多家集团公司签订用工培训协议,探索“适应市场、依靠社会、服务经济、联合办学、开拓发展”的办学路子。今年,全

10、市技工学校就业培训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 1200 多人,其中 90%以上实现了上岗就业。二是把培训与户籍制度改革挂钩。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城市居民身份就业后城市社会保险待遇”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农村劳动力在正规技校、职校毕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相应的取得城镇户口。目前,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求职谋业的“通行证” 。三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挂钩。有些市区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市区对还经过定向或各种适应性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工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发给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三)延伸乡镇管理,确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近几年,威海市将服务保障的重点向

11、基层拓展延伸。一是以基层为重点,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的通知 ,确定每个镇级劳动保障服务机构配备 12 名事业编制专职工作人员;劳动保障部门为其规定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编发了威海市街道(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手册 ,对工作人员统一组织培训、考核,实行择优上岗;各街道(镇)为其设立了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设施。目前全市 76 个社区、52 个镇、14 个街道办事处全部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二是以中介机构为重点,培育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全市先后投资近 2000 万元用于城乡公共职业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了县级以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 8 个,非公共职业介

12、绍机构 12 个,基本形成了市、区、镇(街) 、村(居)的资源共享、服务贯通,覆盖全市、连接城乡的四级信息网络化就业服务体系。(四)拓宽就业渠道,广泛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威海市在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小城镇建设,努力拓宽就地转移的渠道和容量。一是在农村工业化中培育新裁体。据统计,2002 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 2.5 万家,已建成各类园区 60 多个,进区项目3000 多个,吸纳农村劳动力 39 万人。二是在城镇化中拓展新领域。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到城市化建设的大规划之中,1999 年出台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2000 年将全市 72 个镇合并为 52 个镇,从中选择

13、12 个镇作为中心镇重点建设。三是在农业产业化中开辟新渠道。在重点龙头企业扶持上,筛选出 30 家规模较大、效益较好、辐射能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有 5 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 26 万多人,其中 80%以上是当地农民。四是在经济国际化中抢抓新机遇。充分发挥沿海开放4的地域优势,大力开展了对外加工贸易业务。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近万个,实际利用外资 27.4 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 3131 家,外资企业就业人员已占全市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 33%。另外,还大力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全市出国打工累计达到 3.3 万人,当地农村劳动力占 3

14、5%左右。五是在经济多元化中开辟新途径。为扩大转移就业范围,威海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试行意见 、 关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对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统筹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统计,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8326 家,从业人员达 10 万人。个体工商户 49943 户,从业人员 7 万多人。三、当前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威海市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影响这方面工作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矛盾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认识不足观念陈旧,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一方面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15、当前,有些领导仍然认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城市经济上,农村劳动力就业只要过得去就行,有的认为推行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条件还不成熟,应该慢慢来,水到渠成才好;有的认为,农民进城是与城镇职工争饭吃,对城市就业和教育、住房、市政等冲击太大,会带来不少社会问题,应该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另一方面,农民的就业观念比较陈旧。有的农民虽然已经转移到二三产业,却把土地作为退路,作为一种就业和生活的保障手段;有的把承包的土地当作一份福利, “脚踩两只船” ,既从事非农产业,又经营农业,这虽然增加了抗御风险的能力,却抑制了土地的流转和集中。还有的农民对土地有着

16、浓厚的眷恋心理,宁肯在家受穷也不愿轻易离开土地。这些观念都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二)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预计今后 3 年,威海市城镇劳动力将增加 11 万多人,近 13 万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按照目前全市流动劳动力 14 万人口计算,将有 38 万多人需要安置就业。而全市今后的城乡劳动力需求仅为 12 万人左右,供需差额在 26 万左右。从产业结构上看,加入 WTO 以后对农业的冲击会很大,第一产业的就业机会将大幅减少。“九五”期间,全市农林牧渔业传统行业的从业人员总量由 55.05 万人,减至2000 年的 53.39 万人,呈现减少态势,减幅在 3%左右。从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结构来看,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偏低,就业竞争力明显下降。据市区劳动力市场的调查显示,在文化水平方面,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 20%以上的岗位需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以上水平,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而威海市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