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上传人:阳光****师 文档编号:87216235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质量检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质量检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质量检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质量检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质量检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质量检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质量检测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学校 班级 姓名_ 考号_ uuuuuuuuuuuuuuuuuu装uuuuuuuuuuuuuuuuuuuuu订uuuuuuuuuuuuuuuuuu线uuuuuuuuuuuuuuuuuu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嘟囔(nn) 煞白(sh) 撬开(qio) 遁词(dn)B制裁(ci ) 箴言 (zhn) 嗤笑 (ch) 忧戚(q)C恣睢(su) 矗立(ch) 拮据(j) 褴褛(ln)D摧残(chu) 赃物(zng) 汲取(j) 灌溉(gi) 2. 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

2、项是( )(3分)A.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形销骨立 间不容发 B.自欺欺人 与日俱增 相得益章 置之不理C.怀古伤今 郑重其是 金戈铁马 抽丝剥茧 D.言不及意 歇斯底里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像你这种偷梁换柱、李代桃僵的做法,迟早会被明眼人识破。B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C一场大雨过后,空气异常清新,燥热的感觉荡然无存。D中国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的消息一经发出,全国各族人民拍手称快,这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

3、中,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B.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莫泊桑,他的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岳阳楼记这篇散文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D.敬业与乐业选自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合集。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它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

4、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 B C D 6.名著阅读(1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

5、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子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

6、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子,乙要丙去坐,做揖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

7、走了陆路了。(1)本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2分)(2)“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句中“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事情的经过。(4分)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7.亲爱的同学,你在“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中,那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现在,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精彩的小说世界。(5分)(1)小说人物大家猜。九(一)班在小说人物大家猜的活动中,学习委员拟了几道知识竞赛题,你能说出其中的人物形象吗?(2分)眼望着两根灯芯硬是不肯咽气的吝啬鬼是 。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是 。(2)小

8、说人物我评说。请你仿照下面资料,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所要评说的人物。(3分)供选人物:孔乙己、鲁智深、林冲、一丈青大娘例:孙悟空-你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你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你穷追猛打,绝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你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你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本领高强。你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 二、古诗文积累与文言文阅读(25分)(一)诗文积累8.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1)_,万古惟留楚客悲。(2)春蚕到死丝方尽,_。(3)_,山雨欲来风满楼。(4)少年不识愁滋味,_。(5)李白的行路难中,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

9、句子是: ,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 。(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二)阅读醉翁亭记,完成9-12题。(15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0、,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

11、欧阳修也。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1)野芳发而幽香 (2)山肴野蔌(3)杂然而前陈者 (4)树林阴翳10.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句2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1.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第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B.第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C.本文除第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

12、来的一幅幅画卷。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12. 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4分)【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三、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7 题。(20分) 材料一:“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以成周诗,并给潘岳看。潘岳认为:这些诗篇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为与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写作了

13、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自家家世, 而是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广。从它发轫之初,就往往和门风互用。如“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汉之万石家风、 陈纪门法所不过也,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积善之庆欤”(魏书卷五十八),“少而清虚寡欲, 好学有家风”(北齐书卷四十二)等等。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 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